阅读历史 |

第六章 巧设鸣冤鼓,功德无量(1 / 1)

加入书签

当下,张旺、苗阜被五花大绑,又是一通好打。

只见屁-股上血花四溅,气息奄奄。

包拯命拖下去。

而后目光在众衙役身上扫视一遍。

“此番本县上任,不同往日,各位还需自勉,否则此四人便是例子。”

衙役等尽皆低头,不敢多言。

“好官呐!好官呐!”

“真是个青天大老爷!”

围观百姓,心中那一丝疑虑登时烟消云散。

换而来之的,则是浓浓的欣慰和敬仰。

齐刷刷地跪倒了一片。

一个个欢呼雀跃,仿佛整个天空都放晴了般,神色激动得无以复加。

尤其是李老汉。

他从来没想过官府能给自己一个人说法,可此时……老天仿佛开眼,派了这么一位青天下凡。

当即朝着包拯拜了九拜:“草民谢青天大老爷呀!”

啪!

包拯惊堂木拍下:“退堂!”

刚站起来。

“系统提示:惩治恶吏,替百姓伸冤,政绩+100!”

“叮,100政绩可兑换一张人物卡,是否兑换?”

听到系统提示音,包拯一阵兴奋。

终于获取上任以来的首次奖励。

兑换人物卡。

系统出品,绝非凡俗。

于是,手指在人物卡栏目上轻轻一点。

“叮,人物卡兑换成功。”

“恭喜宿主获取一名人物——展昭,不日来投!”

展…展昭?

竟然是南侠展昭?

才听到这个名字,包拯直接惊呆了,嘴角有些打颤。

展昭可是戏说的人物,自己穿越的这个世界还真有这号人物存在。

作为一名小说爱好者,对展昭这号人物自然了然于心。

江湖侠客,少年成名,快意恩仇,武艺超群,与北侠欧阳春齐名。

那可是包公的头号标配人物。

在这个乱世,就算是朝廷命官,实则也并不安全。

身边若无武功卓绝之人相助,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况且青天可不是那么好做,杀贪官污吏,得罪的人肯定不会少。

系统兑换的人物卡,无疑是雪中送炭。

“李县丞可知江湖上一名叫展昭之人?”

包拯问李申道,想确认一下展昭的名声是否和书中所说一样,侠义无双。

“展昭?”

听到包拯忽然提及展昭这号江湖人,李申也是微微沉吟。

“大人问的可是南侠展昭?”

“不错!”

“回大人,此人乃一名侠客,神龙见首不见尾。平生喜好锄强扶弱,有南侠之美名,颇受江湖人敬重。”

“这样啊!”

听到李申的解释后,包拯放心了。

只要这号人物存在,自然不会出差错了。

“大人因何突然问起了此人?”

“没什么。”

包拯笑着摇了摇头。

见包拯不肯言明,李申自然也不好多问。

当下转开话题,赞叹道:“大人在公堂之上,恩威并施,张弛有度,法度严明,令下官佩服之至。”

包拯听了只是笑笑:“为民请命乃本县的天职,李县丞不必给本县戴高帽。”

“下官乃肺腑之言!百姓都叫大人为青天,那是对大人的肯定和推崇,大人当得起青天之名!”

“依我看,老爷就是青天,刚才教训衙役的场景,别提多解气了。”

一旁的包兴不禁插了一句嘴,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嘚瑟。

跟随包拯左右,没捞到什么好处,不过却沾了不少光彩。

“包管家所言极是!”

李申顺着包兴的话头再次恭维道。

“李县丞过誉了!本县今后若有做得不对之处,还望李县丞不吝斧正。”

包拯谦逊了一句。

“大人说笑,以大人的才能,岂能有差错?下官定然竭尽全力辅佐大人,定要还定远县一个朗朗乾坤,太平盛世。”

李申郑重地说道。

看了李申一眼,包拯心中也甚为欣慰。

虽没遇到智囊公孙策,不想定远县这荆棘丛中却有一个李申这样的好官,却是难得了。

“对了大人!大人初来乍到,衙役虽一时服从,但多年恶习却难以一时间更改。

前任王知县定下一条规矩,凡是申诉的百姓,均须送银子,且明码标价。

所以衙差收银子早已成为惯例,此恶习若是不除,百姓无安生日子。”

“有这等事?”

包拯听得瞠目结舌,脸色黑得不行。

他当然知道,王焕乃庞太师的党羽。

在定远县三年,不但毫无作为,反而无节制地搜刮民脂民膏,搞得民不聊生。

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却高官厚禄,升任知州,官拜五品。

只可惜,包拯现在官卑职小,纵然想惩治这些贪官,也无能为力。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能做的,就是治理好定远县。

待有了政绩,有皇上撑腰,自然能回朝听用,到时候再将这些贪官污吏法办。

包拯之所以被外放,其实有很多因素。

首先是十条治国方略触动了官僚利益。

其次,和皇帝、八贤王关系太过密切。

刘太后一直不想赵祯亲政,自然容不下包拯这个大才子在朝中辅助君王。

第三个原因,包拯性格太刚直,从来不迎合权贵,遭人嫉恨。

所以官僚们才找了个理由,说包拯只是纸上谈兵,不堪大用,一致要求外放。

而想要回朝,让权贵闭嘴的办法就是干出一番事业出来,朝堂之上,八贤王和皇上才有发言权。

包拯接着道:“李县丞,本县想到一个妙策,让百姓均能申诉,而官吏想要收银子也无从下手。”

“不知大人想到了什么妙策?”

李申听后,激动地问道。

“可在县衙大门外设一鼓,名为鸣冤鼓。但凡有冤之人,皆可敲响鸣冤鼓,便是整个县衙也能听得一清二楚。”

“啊呀!大人此计甚妙啊!大人不愧是大宋第一聪明人,令下官五体投地。”

听到这里的李申,激动得无以复加。

有些难以想象,包拯的脑袋里究竟装的是什么。

若非大智慧和真正一心为国为民者,岂能想到如此绝妙之策?

“有了鸣冤鼓,纵然官吏想要索要人事,也得斟酌了,大人功德无量啊!

下官这就去办,下官这就去办!

还有,下官以为,大人此法可申报朝廷,全国推广。”

激动之下的李申,不忘提议向朝廷申报。

若能全国推广鸣冤鼓,那些索要人事的贪官污吏,也得有所忌惮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