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十章、诸侯讨董!(1 / 1)

加入书签

听得戏忠的分析,刘备不由得点头道:“志才言之有理呀!我等都是大汉臣子,又如何可以结党会盟,私相授受呢?”

“主公所言正是!”听得刘备这话,戏忠不由得笑着道。

确定了出兵但是不会盟的策略之后,刘备看着戏忠问道:“志才,那依你之见,我们这次前去讨伐董卓,带多少兵马比较合适呢?”

戏忠在心中盘算了一下之后对刘备道:“主公,咱们前去讨伐董卓,是为了在天下群雄面前展示一下我幽州的实力,为以后乱世之时招揽他们做准备,所以兵马绝对不能带少了;不过幽州乃是主公的根本,所以这留守的人马也不能少!”

最后戏忠给出了刘备一个数据,那就是带一万轻甲骑兵,一万蒙古骑兵,一万弓箭手,两万步兵,民壮若干。

所谓的轻甲骑兵就是身穿皮甲,以冲阵为主的骑兵,这也三国时代的主流骑兵。

毕竟,像铁浮屠那样的重甲骑兵太耗钱粮了,根本养不起。

而像蒙古骑兵这样的以弓箭杀敌为主的布甲骑兵对于兵员的质量要求又比较高,因为他要求兵员必需精通骑术,而且能够马上进行射击才行。

所以,一般只有长期生活在马背上的异族才足够的人员去组建这样的骑兵队伍。

听得戏忠听出的数据之后,刘备沉思了一下,便点头应了下来。

于是接下来刘备将自己麾下的文臣武将全部召集了起来,商议这次随他一起出兵讨伐董卓的人员。

一番商讨之后,刘备最后决定带戏忠、关羽、张飞、李元霸、阿尔托莉雅领兵前去讨伐董卓。

留下高长恭、牵招、蔡邕、邴原、华歆等人镇守幽州。

等刘备率军来到洛阳附近的时候,天下响应曹操檄文的各路诸侯已经全部来齐了。

刘备在离诸侯营地不远处安营扎寨之后,便领着戏忠和李元霸来诸侯营地这边看看,准备和这些诸侯打个招呼。、

那曹操看刘备来了,不敢怠慢,连忙领着各路诸侯出营迎接刘备。

见到刘备之后,曹操对刘备施礼道:“曹操见过骠骑将军!骠骑将军能够前来为国除贼,实乃是汉室之幸,我等之幸!”

“孟德实在是太客气了!”刘备连忙将曹操扶了起来,“我刘备怎么说也是汉室宗亲,为国讨贼乃是分内之事!”

曹操站起身来之后,便给刘备引荐这前来会盟的各路诸侯。

曹操每给刘备引见一人,刘备都是非常客气的和这位诸侯寒暄一阵。

等曹操介绍完了所以诸侯之后,才面有愧色的告诉刘备,他们现在已经会盟完毕,共同推举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实在是有些委屈了刘备。

“骠骑将军,以您的威望,才是这盟主之位的不二人选!”这时候一旁的袁绍突然开口道,“我愿将这盟主之位让与将军!”

听得曹操和袁绍这话,刘备摇了摇头道:“诸位,咱们讨伐董卓乃是为了匡扶社稷,至于这所谓的结盟,那就万万不可了!官职授受乃是天子的职责,我等身为臣子岂可私相授受?如今天子尚在,我等结为同盟,又置天子于何地?”

听得刘备这话,在场的诸侯们都愣住了。

因为刘备说的这话太政治正确了,他们都没有办法反驳呀!

就在大帐之中的诸侯们因为刘备的一番话而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的时候,还是曹操开口向刘备道:“骠骑将军,我们这会盟也是无奈之举呀!毕竟我等要是不结为同盟、统一调动的话,那与一盘散沙何异?所以还请骠骑将军能够谅解!”

听得曹操这话,在场的诸侯们连连点头称是。

对此,刘备也没有在这个事情上继续纠结,毕竟真要是在纠结不放的话,可就要撕破脸皮了!

所以在盟主大营坐了一会儿之后,刘备便返回了自己的大营。

而袁绍为了向刘备证明自己这个盟主是有重要作用的,于第二天命令孙坚率领本部人马进攻汜水关!

然而袁绍没有想到的是,那镇守汜水关的西凉猛将华雄也不是易与之辈。

这华雄不但斩杀了想要争功的济北相鲍信之弟鲍忠,而且还击败了袁绍派出的先锋孙坚。

得知孙坚战败之后,袁绍不由得召集一众诸侯商议如何对敌。

而就在他们商议的时候,有士兵前来禀报。

那华雄引兵冲出汜水关来,用长竿挑着孙坚的赤帻在营寨面前大骂搦战。

“这华雄太张狂了!”听得士兵的汇报之后,袁绍不由得看着在场的诸侯们问道,“有哪位将军愿意前去应战?”

随着袁绍话音落地,站在袁术身后的骁将俞涉站了出来道:“小将愿往!”

作为袁术的哥哥,袁术对于袁术手下的将领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自然知道这俞涉乃是袁术手下有数的大将。

于是看到站出来请战的俞涉,袁绍不由得十分高兴的就同意了他的请战。

可是让袁绍没有想到的是,不一会儿就有士兵前来汇报:“禀盟主,俞涉将军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

听得这个小心,在座的诸侯们不由得大惊失色,没想到这华雄既然如此厉害!

“没想到这华雄居然如此凶悍,可有将军愿意前去为俞涉将军报仇的?”心中震惊之余,袁绍目光扫过在场的诸侯,缓缓的开口问道。

这是曹操身后的夏侯惇想要上前请战,却被曹操暗中制止了。

眼看着没有人站出来搭茬,身为袁氏门生故吏的冀州刺史韩馥站出来给袁绍撑场子:“盟主,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看着站出来给自己撑场子的韩馥,袁绍不由得微微点了点头,急忙命令上将潘风出战华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