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君心难测(1 / 1)

加入书签

堂中一片死寂。

愤怒是太浅薄的情绪, 它一闪而过, 留下的是无数的计较。

桓晃的所做所为,认为他是养寇自重非常简单,认为他无能也有明证。说他“报仇”却是除了李四,再没有别的证据的。指望桓晃自己招供, 也得能说动桓琚同意审讯桓晃才行。桓晃哪怕为了亲娘, 也绝不会痛快的认罪。这又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照李四的说法,必有桓晃的心腹人知道此事,但是奴婢、下属告主人是犯罪,也不能指望他们就良心发现当证人。“四凶”的周年还没过,如果不想勾起人们对于酷吏的回忆, 顶好不要用非常手段。

屋子里的人没有一个怀疑李四所言, 否则无法解释桓晃为何在平杨仕达之乱的时候蠢得如此令人发指!开始以为是他贪,如今才知道别有内情。

崔颖沉着地道:“此事便交给我吧。”

袁樵很担心地说:“中丞办事我们当然是放心的, 还请中丞留意分寸。”

崔颖点点头:“我明白的, 对桓晃暂且按兵不动。唔, 我看你们的护卫要加多一些, 再有, 食水也要小心。须防备行刺、投毒。”

杨夫人终于想起来要哭, 泪珠儿不断地往下落:“竟有这般不顾大局、因私害公的人!这许多百姓、将士的性命,在他们眼里算什么呢?嘤嘤嘤。”

崔颖道:“夫人放心,晚生这便急报朝廷!”

梁玉忽然问道:“那个……我是说, 他这场仗打成这个烂样儿, 朝廷到现在还不知道?会没个说法吗?”别说军中已经对桓晃有意见了, 单说他这一路的所做所为,朝廷能不知道?杨刺史肯定会告状,桓晃也不能将所有的消息都封锁了。

袁樵掐指一算:“朝廷的使者恐怕已经在路上了,只是不知圣意如何。”

~~~~~~~~~~~

圣人非常生气!

桓琚从两年前开始,一切行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将一个太平天下平稳地交到儿子手上。动用“四凶”虽然有副作用,既定的目标还是实现了的。用了桓晃的副作用,比用“四凶”还让桓琚不能接受。

“四凶”不过是桓琚养的恶犬,桓晃是宗室,竟然贪蠢若此!

打死桓琚也想不到桓晃是因为“孝”才干出这样的事情来的,桓琚废后、削弱杜赵,并非出于个人喜恶,没有非要将两家逼得死绝的小心眼。势力削了,不会对桓嶷接班构成威胁,目的达到,桓琚便不去再管。是以只以为是桓晃私心太重。

早在半个月前,桓琚就陆续接到了战报。桓晃关于练兵的说法,在最初的时候还算能搪塞得过去。次数多了,桓琚与政事堂的人精们就看出不对来了。桓琚脸上无光,意欲下旨催促桓晃进兵。黄赞劝道:“圣人,将在外。”

又过几日,杨仕达反了的急报到了,桓琚大怒:“我说什么?我说什么?他早些进兵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偏偏要打草惊蛇!这个混蛋!他回来之后就再也不想要领兵了!回家抱孩子去吧!”

萧司空反而宽容慈祥了许多,劝道:“圣人,还是收拾局面要紧。有什么事,等他们回来再慢慢办也不迟。”

桓琚想了想,别有深意地道:“不错,等他们回来再慢慢办也不迟。”

话虽如此,也不能干等着桓晃作妖,桓琚选定一员老将张轨去替换桓晃。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但是桓晃干成这样,换个人反而于局面有利。张轨也不是一般人,他是桓琚登基之后一步一步在边塞磨练出来的,顶在前线干了二十年还没有阵亡,不但有本事还有运气,在军中颇有威望。

派经过时间考验的老将前往,桓琚的心里很踏实,亲自在两仪殿召见了张轨,面授机宜:“卿此去,与崔颖会合,让崔颖拿下桓晃火速归来。”崔颖可是桓琚心里的能吏,想到他也陷在楣州,桓琚就非常的痛心。

张轨领了旨,带上了亲随,星夜奔赴楣州。一路上遇到几拨的信使,或者是周边的州县给朝廷的奏报,又或者是楣州得了机会送出的急件。张轨心里也将桓晃骂了个狗血淋头。

“将军难免阵上亡”,张轨今年六十了,能活蹦乱跳捞到一个回京养老,多么不容易!没有死于敌手、没有倒在边关的艰苦生活上、没有被皇帝猜忌清算!倒霉催的,又被扔去平叛了。

张轨熟知军中的门路,也猜桓晃是有养寇自重的心:【你也不想想,这个“寇”是你能养得起来的吗?毛都还没长齐,就想学别人作妖,也不看看这是个什么时候!】

以张轨的经验,如果前任干出这样的事情来,后任擦屁股费的功夫比一开始就自己干活还要多。他做好了熬个一年半载的准备,却在踏入楣州的时候遇到了楣州报捷的使者——匪首授首,叛乱平息了。

叛乱平息了,张轨还是需要赶到楣州。他须得将桓晃的事情处理了,兵得收了,还要确认崔颖完好地损,再将崔颖、桓晃送回京去。【桓晃真是好命,居然平叛了,圣人的怒气也会小一些。】

再行二十里,张轨又听到了另一则消息——郭宜战死!

当时张轨正在喝水,手一松,水囊落在了尘埃里:“郭宜?”郭宜是他比较看好的后辈,有胆气、有侠气且人不笨,看起来大大咧咧,对种种底线门儿清,待人也真诚。说他会死,张轨是不相信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