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十一 吴教授火力全开(1 / 1)

加入书签

柴进走的是高标准,高战力的精兵路线。

如果归义军满编,一年最少四十万贯。

加上梁山的建设开销,一年内得六十万贯。

现在的收入水平是远远不够。

平安钱一年四十万贯到五十万。

还有最少十万或更多的缺口。

柴进正为此事发愁。

现在这个阶段,还处于韬光养晦的阶段。

攻克大的集镇,或是打下县,州。

都属于把自己先放到风口浪尖上。

得方腊起事后,在东南搞到天下震动。

把火力全吸引过去之后。

才是梁山往大了搞的最好时机。

摆在柴进面前的难题就是动静不能大。

赚钱还得多。

最少在目前这个阶段是如此。

吴用,晁盖,刘唐等人的建议。

也是给柴进打开了新的思路。

这个年头,做生意都有赚钱之道。

比如生丝,瓷器,茶叶生意。

北宋末期,对外贸易开始大规模暴涨。

到南宋时期,因海外贸易一年的关税收入就有好几百万贯。

同时也有大批的南方中国人开始移居海外。

这个过程时从唐末到南宋,一直到元和明初。

到明中期时,太国到印尼和马来,这些国家多则六成以上,少也有三成左右都是南宋时期出海的华夏移民。

不过这些买卖再赚钱,也是和河北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无关。

瓷器,茶叶,生丝,这几个海贸赚钱的大头都在南方。

而且缓不济急。

买海船,确定货源,驾船出海来回的周期。

等靠着海贸赚钱了,梁山差不多也饿死了。

靠山吃山。

已经收了平安钱就不能再抢掠。

州县不能打。

贩卖私盐确实是一条好路子。

但一年几万贯的收入实在是太少了。

就算靠梁山的人脉威吓住一部份人,减少流通环节的费用。

加上开辟新的出货渠道。

加大出货量。

但若还是一斤近二十文钱的运输和购入费用。

利润还是太薄了。

柴进考虑的便是,自己制盐。

而且要用最省钱,最快,成本最低的办法来大规模的制盐。

有了想法,便是有思路。

有思路,便是赶紧去做。

今天和晁盖探询的地方,就是柴进打算要大规模开发的地方。

盐沼!

大规模的沼泽地会逐渐形成盐碱地。

但盐碱地不代表可以轻松提练出细盐出来。

最好的办法其实是盐井,盐山,或是在海边着手进行。

梁山这里可以一路通行到海边。

但目前距离还是太远,也不是梁山能轻松掌控的区域。

放弃海边,梁山这里也没有盐山盐井。

柴进一番考虑后,就是想到了盐沼。

沼泽地并不一定就是盐沼地。

盐沼地,第一要有水,第二要相对干燥。

时不时的晒干水份。

然后又补水。

这样轮流循环。

经过常时间的演变之后,沼泽的水份成为盐沼水。

如果长时间干燥的话,就会变成大片的盐碱地。

建炎二年黄河改道夺淮入海后,在河南南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形成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

生民涂炭。

也是形成了大规模的不适合耕作的盐碱地。

这东西,对种地来说是大害。

但对此时此刻的柴进来说,这一大片盐沼区域就是宝地了。

完全可以在这里大规模的提炼出食用盐来。

所以才有了刚刚抠泥喝水的骚操作。

对吴用来说,也算是开了眼界。

“原来大官人是要自己煎盐煮盐?”

吴用大为摇头。

“大官人,你太想当然了!”

内心感觉大官人这一次怕是要失算了。

这东西,是要世代承袭的灶户才玩的转。

那煮盐的大铁锅一个就好几百斤重。

铸造有独特的工艺。

煮盐的手法也比较细致。

一般人就算能吃的来这个辛苦,也是掌握不好这个技术。

盐也是分等级的。

弄出来的最低等级的粗盐,价格卖不起来,怕也多赚不了几文。

还得用大量的人手。

按大官人的大手笔,弄来几千人煮盐,待遇薪饷一样优厚。

怕是要赔本啊。

而且摊子太大太扎眼了。

各州县官定会严查死守。

盐煮出来,质量不会高,价格也不会高,运输成本还会增加。

怎么算也都是赔本买卖。

吴用此时已经隐隐摸清楚了大官人的脾性。

索性就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火力全开。

痛快淋漓的当了一回喷子。

好在众人都习惯了柴进的为人处事的方式。

当面只管喷。

不要背地捣鬼。

大官人肚量是很大的。

哪怕连跟过来的两个中军护卫也是一样的看法。

看着唾沫横飞狂喷一气的吴用。

都是无人觉得吴教授失态。

反而隐隐有些赞同。

比如费用,成本,运输,还有在这样地方,怎么建棚,怎么搭灶,根本无从下手等等。

柴进一直笑着,等吴用喷完之后,还很体贴的叫吴教授喝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