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章,4/5捷报传回!我儿无病还活着!(求鲜花,求评价票)(1 / 1)

加入书签

“陛下,臣以为现在必须派人马上前往嘉峪关,调查清楚这支大军的动向。”

丞相李斯郑重的道。

“十万大军,非同小可,如果是和匈奴勾结,对于我大秦,实在是巨大的危机!”

“即便不是和匈奴勾结,而是六国余孽,暗中集结的势力,也不能坐视不理。”

“一切可能危害帝国统治的势力,都必须消灭干净!”

李斯师从儒家,可也学习法家,对于治国方针手段,也推行法家的严刑峻法,加强约束的观念。

不过这次的提议却得到了很多朝臣的认可。

“陛下,臣附议!”

“臣也附议,如此悄无声息突然冒出十万大军,一定是图谋不轨!”

“在我大秦治下,私藏十万军队,且兵器齐备,这本身就是死罪!”

嬴政一统六国,成就大一统,建立大秦帝国。

对于六国的遗民管控的非常严峻。

连菜刀都需要十户用一把,避免他们有武器造反。

六国投降的兵卒,或被吸收,作为低等兵,或者直接成为普通农民。

将六国之兵器,熔炼铸成十二金人,分镇天下。

私藏十万大军,还有兵器,还是骑兵。

这必须是死罪!

“父皇,万一是民间的有志之士,想要帮朝廷对付匈奴呢?”

公子扶苏站出来,恳求道。

“请父皇在尚未查明之前,不要定罪,免得错杀好人!”

不等嬴政说话,胡亥公子也站了出来。

“大哥这话说的不对。”

“大秦以法立国,讲究的就是法统可依,行为有秩,现在大秦明令,不可以藏有是武器,这人却私藏十万大军,武器齐备,不论动机若何,都该是死罪。”

“否则人人都以自己是好心来做借口,私自进行武装,藏有兵器,我大秦还不乱了!”

扶苏,胡亥是嬴政现在最宠爱的两个儿子,都非常聪明,得到了嬴政的器重。

扶苏仁厚,学识渊博,得到了儒家的支持。

胡亥机灵,聪敏,能够体会嬴政的想法和意图,还拜了中车府令赵高,这个嬴政的宠臣做师父,竞争力很强。

嬴政也一直有意让他们各自表现自己的能力,从他们之中选择自己的接班人。

所以他们才有资格参与朝会。

这一次,扶苏是觉得特殊事情特殊对待,据理力争,而胡亥则是听错杀不放过,不能放任这支军队存在。

双方争执不下,朝臣互有支持,最终还是看向嬴政。

“扶苏,为人君者,仁爱之心固然是好,切不可妇人之仁。”

“这次胡亥说得对。”

嬴政直接评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胡亥大喜。

“谢父皇夸赞。”

扶苏虽然心有不甘,可是对于嬴政这个父皇还是惧怕的,只能唯唯诺诺的道。

“儿臣知错,谢父皇教诲。”

嬴政点点头,不再理会两个人,而是看向李斯,淡淡的道。

“按照你刚才说的办吧。”

“查明动向,联合蒙恬,带领大军进行围剿,不留活口。”

嬴政就是出了名的残暴,杀伐果断,绝对不会拖泥带水。

“喏!”

李斯,蒙恬答应道,随即就准备下去,结果还不等他们动作,就听到外面大喊。

“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传令官快马入宫,直接奔跑进来咸阳宫,拿出奏报。

“启禀陛下,嘉峪关捷报,守将徐赫报捷!”

奏报由小太监接住,快步递给嬴政。

全场的大小官员都被镇住了。

捷报?

昨天晚上的急报,匈奴三十万大军攻击嘉峪关,结果今天就传来了捷报。

这也太假了吧。

朝廷的大军还没有去,守将那么厉害吗?

不可能。

嘉峪关日常守备秦兵只有五千人,就算是周围的关隘及时支援,最多两万多人,怎么可能打得过三十万匈奴骑兵?

难道是……!

肯定是那支什么的骑兵大军!

李斯,蒙恬都从彼此的眼中看出来了惊恐的意味。

十万骑兵,打败了三十万匈奴骑兵,这样的战斗力,就证明这支骑兵大军,绝对不会是临时拼凑的军队。

否则抵抗都难,怎么可能怎么快打败匈奴三十万大军。

如此凶悍的战斗力,即便是蒙恬都觉得望尘莫及,长久下去,必定是朝廷心腹大患。

不行,必须把他们剿灭,否则大秦危矣!

看看陛下都激动的颤抖起来了,足见陛下的愤怒啊。

“陛下放心,蒙恬这就帅军出征,剿灭叛乱!”

蒙恬赶紧表信心,让嬴政安心。

“陛下勿忧,这神秘军队虽然强,不过?只是有十万之众罢了。”

“匈奴败退,主要还是依靠嘉峪关关隘易守难攻,担心朝廷支援会到,所以惊恐之下撤退罢了。”

“以蒙将军的指挥能力,加上三十万大秦铁骑,一定会将这支神秘大军消灭干净,一个活口也不留!”

李斯也跟着解释道。

“住口!”

嬴政大喝一声,恶狠狠地瞪着李斯。

“李斯,你在说什么!”

“你想干什么!”

李斯吓了一跳,急忙匍匐在地,主动请罪。

“臣有罪,请陛下明示。”

蒙恬,还有其他朝臣,甚至是扶苏,胡亥都是一脸懵逼。

陛下怎么了?

这还是第一次这么凶恶的态度对丞相大人啊。

到底法身什么事情了。

而嬴政拿着那封捷报,呈送人是徐赫,可内容却是赢无病写的。

那自幼形成的字体,是骗不了人的。

那是嬴政到死也会清晰记得的,最喜欢的儿子的笔记。

他再也忍不住了,放声大哭。

“苍天有眼!”

“我儿无病,还活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