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大军出塞(1 / 1)
若说如今山西镇治下,最多的便是林立于各地的学府。
数年下来,易飞虽然花钱的地方不少,但是赋税的来源却是更加的多。尤其是对镇内商户强制收税之后,财政方面更是宽余,正因于此,各地的学府也是如同雨后的春笋一般,不断的冒出头来。
每堡至少有一启蒙堂,不同于大明各地的为应对日后八股文为前提的启蒙。这种启蒙堂教授的只是简单的识文断字,而且人数规模也是比常见的启蒙堂要多的多。普通的一个启蒙堂,一个先生带三四个小孩子就已经是十分的勉强了。但是这种学堂却是一个老师带数十个适龄儿童,启蒙堂每堡皆有一座,学制三年,在三年时间内,这些学生将会认识基本上所有的常用字。而且不再以四书五经为科目,而是细分为国文、数字、历史与英雄事迹等杂类教授,不再是以愚民为目的的做学问。
而是从小培养孩童的认知能力和对于自己民族的认同感,用英雄事迹来感化他们,让他们明白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剖析历史上各种人物以及他们所经历的事情来告知孩子们是非,让他们明白没有完全正确的个人。这也是一种隐隐的质疑君王正确性的做法,但是在山西镇却是无人敢于质疑易飞的决定,尤其是只是搞这种小动作。
从启蒙堂向上,便是中级学校,与启蒙堂不同的是加入了自然常识这一门课程。易飞前世也不是学霸之类的存在,对于物理化学也不是十分的有研究,而且时隔多年,能想想来的东西也不是太多。而且大半还是在这个时代无用的东西,比如说物理的电力公式之类的东东,根本就不适用这个时代。
易飞苦思数日后,也只是将一些基础的东西编纂了出来,而且自己感觉也不是太完整。更害怕此时的大明已经有了类似的书籍,毕竟满清当时几乎是将大明九成的书籍都焚毁了,他不敢保证没有此类的书籍。因此也是小心翼翼的只是给领取此书的先生们讲,只是自己整理而来,不敢说自己编纂出来的。
但是好在这些先生大部分并不懂这些东西,看着他们一脸崇拜的样子,易飞也是有着小小的成就感。对于中学以后的存在,易飞虽然尝试建立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研究和探索的机构,但是到了现在,新一代还未成长起来之前,这所大学也只能是空在那儿。等待这些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哪些有这方面兴趣的,易飞便会给予资金,鼓励他们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农历五月份,董卫国也是从河套草原返回山西镇,更是拿回了一幅地图。看着上面如同画鬼符一般的地理名称,易飞也是十分的摇头,看惯前世精密的地图,这个时代的地图就是太过于抽象了。易飞在后世出任务之时,大多时候用的都是电子地图,上面对于地理形势,和各种需要注意的东西都是有清晰的标记,无论去到哪里执行任务,地形总是一目了然。而且就算是最简陋的纸张军用地图,至少也是足够的精确,距离不会误差超过一公里。
但是这张地图,与易飞心中记忆的那份后世地图相比,简直没有一点可比性。但是好在地名倒是标示的十分清楚,而且各个蒙古部落所在地也是用笔圈了下来。既然情报已经有了,那制约对于大军向前最大的障碍便只剩下向导的存在。不过易飞并不担心,除了瀚不离部可以为向导外,他手下俘虏的数千蒙古归化营也是多的是向导。
大军并没有立即出发向草原,如今到了收获的季节,等到粮草征集到位,便可以后顾无忧的开赴草原。而且这一次也不是以占领土地为目的,而是为了毁灭而前往。若是能够有足够的蒙古部落,那大军就可以以战养战,让蒙古人明白,不只他们会抢劫,汉人若是发起狠来,比他们更象流氓。
自五月底,各地的赋税也是不断的向着平虏卫而去,在平虏卫,除了近五千补充起来的血骑外,更有归化营三千余蒙古降兵和近三千从汉奴中挑选而出的骑兵,一万余人也是紧张的进行着出塞的准备。而平虏卫的军户们更是全部动员起来,没日没夜的为大军制做着可以速食的干粮,以及各种腊肉之类的东西。毕竟出塞不是一件小事,就算是有着完善的后勤补给,给战士们配备数日的干粮和水也是必不可少的。
六月初,易飞也是上表历数蒙古人数大罪,更是慷慨激昂的请命,要出师与北虏决一死战!扫灭这些大明心腹之患!身为五军都督府左大都督,理论上易飞是有这种开边衅的权力,也是有着出塞而战的权利。
但是大明毕竟是百多年未曾主动出塞而战了,不仅是明军积弱,而且还因为塞外地形与中原大不相同。一支强军往往会莫名其妙的便在草原上失了踪影,或者是无数大军出动,却是数月无功而返。提起出塞,许多人便是觉得是自寻死路,毕竟以成祖的雄才大略,五征蒙古也是数次都是战果不大,被蒙古人捉迷藏一般的绕了数个大圈无果而还。
似乎出征塞外,完全就是靠运气,若是能够逮到蒙古人的部落,迫使其只能决一死战,那尚可为。若是根本就摸不到对方的踪迹,就只剩下劳民伤财,与民无益。这倒也是实情,往往出塞的汉军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运气好点的可以安全退回边墙,运气不好的,莫名其妙的全军覆没于草原也不少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