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阳明书院、横渠书院(1 / 1)
在刘据看来这三位大神都是一等一的。
王阳明的出生充满着传奇色彩,据说是他的母亲在超过十个月之后才生下他,而且他的奶奶在他出生之前做过一个很神奇的梦,梦见有仙人乘着祥云抱着他缓缓而来。
王阳明出生之后五岁了还不会说话,正常的婴孩一般一岁就会学语,一岁半就能清晰的吐字。
他在五岁的时候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他已经将爷爷的所有藏书都读过了而且还都记下来了。
王阳明幼年时期有一个和尚来过他的家,用手摸了摸他的脑袋说这个孩子已经道破了红尘,对于世间的事情已经全部看透,而父亲就因为给他取名为王守仁,希望他能够坚守仁义,后来他就开始说话了。
王阳明幼年时期有一个和尚来过他的家,用手摸了摸他的脑袋说这个孩子已经道破了红尘,对于世间的事情已经全部看透,而父亲就因为给他取名为王守仁,希望他能够坚守仁义,后来他就开始说话了。
父亲王阳明早就给他安排好了一切,起居饮食,包括学业。
他要亲自调教儿子,这是王华最主要的目的。
由于常年在外,儿子王阳明受祖父的影响极深,虽然王伦教育子女十分严格,但是对这个孙子又免不了有些溺爱,所以接到京城亲自管教对儿子的将来应该是最好的。
王阳明慢慢熟悉并且适应了京城的生活后,王华便安排他去家附近的私塾读书。这让尚沉浸在兴奋中的王阳明感到些许不满。
毕竟,比起外面繁华的花花世界来,私塾里的《三字经》《百家姓》的确是枯燥乏味多了,更何况,这些内容,他在家乡的时候,就已经背得滚瓜乱熟了。
王阳明曾经写诗曰:丈夫落落掀天地,岂可束缚如穷囚。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光明磊落,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怎么可以束缚手脚、畏畏缩缩,一生像囚徒一样度过?诗句里的“束缚”,指的就是错误思想对自己“心”的束缚。
王阳明在担任地方官时,当地匪祸不断,几经征剿,均不见效。后来王阳明发现是自己的官府中有间谍,王阳明将间谍一番痛斥后,又开始作间谍的思想工作,使间谍回心转意,并且做起了双面间谍,很快,当地的匪祸即得以平息。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所以有这位大神在不仅能够对于刘据有朝堂之上的帮助,更有着教育自己班底的重要性。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是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
伟大的思想者,往往也是孤独的先行者,他们以漫长的跋涉和无尽的思索,以融于天地、俯瞰苍生的仁行善举,为后世树立了精神与灵魂的标杆,张载就是这样的先行者。
张载的一生非常传奇,少年时欲从军,被高人指点当了儒生,后转行苦读佛经,再后来重新钻研道学,最后仍是回到儒学。他的学问通达儒释道三家,堪称博学全才。
张载幼年丧父,在勤奋读书中逐渐建立了对社会的认知。青年时代的张载,怀着一颗平定西部边疆危难的雄心,向当时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并准备组织民团出征,收复失地。
范仲淹在延安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儒生,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张载接受范仲淹的引导,返乡刻苦攻读《中庸》,还遍读了当时的佛道之书。
经过比较研究,张载把自己的学业追求定位到儒家学说上,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为补充、互相联系的道理,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形成了自己的天道观。
所以刘据选择召唤张载就是希望他能和王阳明二人一起教学。
刘据知道教育才是未来,刘据到如今已经有十万精兵所以刘据有自保的信心,但是刘据的野心不止于此,他想把大汉打造成一个千古帝国,他想让打造一个乌托邦式的王朝,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能人志士来和他一起完成。
这也是刘据为什么要李时珍留下教育这些孩子学习医术,这也是为什么召唤王阳明和张载的原因,未来刘据还要召唤跟多的大神,把大汉的教育变成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育。
这是刘据的希望。
宿主选择召唤人物:王阳明、张载、严嵩。
随着金手指的提示,一道光闪现后,王阳明、张载、严嵩三人出现。
三人出现后,与刘据打了个喏后,就站在一旁。
刘据兴奋的看向三人。
面黑、双眼有神,整个人透露出一股强大的自信,刘据心知这就是王阳明先生了。
另外两人一个长相俊美,身形修长,刘据知道这人就是历史上顶顶大名的严嵩了。
知道严嵩之后,刘据就知道第三人就是张载了。
刘据也是向三人弯腰躬身拜了一下,这三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刘据对于严嵩的用途不在于这里,而是京城之中,所以这时也没有选择和严嵩谈心。
“阳明先生、横渠先生,二位先生,刘据有所求。”
二人听到刘据所说,口称不敢,说刘据但有吩咐,莫有不从。
于是刘据就将自己的打算说了一下。
二人听到刘据想让他们成立两个书院,并且以后将是大汉最大的两个书院之后,也是激动的不行。
读书人尤其是王阳明、张载这样的顶级大儒,更是希望的学说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所以对于刘据的打算,二人是双手赞成的。
刘据唤来了李为,让他竭力的配合二位先生,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李为虽然好奇太子殿下为何身边总是出现一些奇人,但是也不会多说,这就是原主的功劳了。
关于李为的忠心,刘据也从来没有质疑过。
那么,大汉的教育改革,就从关东开始,阳明书院,横渠书院成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