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大汉火枪队(求鲜花)(1 / 1)
“金手指大佬,第二个奖励选择人物陈规。”
这个陈规可是了不得的人物。
刘据为什么会选择陈规,就是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可以做出的只有这种比较原始的火枪,其他的火枪并不是刘据不想要,而是因为后来的火枪,刘据现在没有办法进行大批量的生产。
刘据是没得钱钱的,从原料到生产这都是需要一大批人的,所以后来的火枪在刘据的选择中是没有的。
在目前的形势来看,刘据欠缺的是自己的势力,便宜父皇的打压,朝廷衮衮重臣的计谋,都是对刘据难以抗拒的。
钱财、粮食、军队,这是刘据如果想要变大汉的天的三个唯一,钱财刘据是急缺的,粮食在刘据获得土豆并且大力的推广之后,现在不是那么的紧缺的,但是也不能顿顿吃土豆,所以粮食的产量还是要想法设法的提高上去。
军队现在有着吕布训练的十万人马,但是想要靠着这十万人马进行一场硬碰硬也是不现实的。
头疼啊。
所以刘据想要做的是一个时代的碾压,用火枪来压制这个时代的军事力量。
在刘据的认知中,陈规是目前最适合他的人选。
公元1132年,中国南宋的军事家陈规发明了一种火枪,这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可称为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公元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金属管形火器传入欧洲,火枪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陈规是明法科进士,历任通职郎、县令等职。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入侵,寇盗四起,陈规以安陆县令代理德安知府之职,进讨群寇,接连获胜。建炎元年(1127年),陈规升任直龙图阁、德安府知府。期间抗御群盗,颇有盛名。不久入朝任显谟阁直学士,随后又调任为池州知府、沿江安抚使。绍兴十年(1140年),改任顺昌府知府,期间与刘锜一起抗击金兵。绍兴十一年(1141年),改任庐州知州兼淮西安抚使。到任不久即去世,终年七十岁,赠右谏议大夫。乾道八年(1172年),追封陈规为忠利侯,后又加封智敏侯。
陈规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在《守城录》四卷中。
《守城录》按内容分《靖康朝野佥言后序》、《守城机要》、《德安守御录》三部分,着重于对守城用兵之道的阐发,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军事防御专著。在《守城录》中,陈规针对前人城池攻防战的得失结合自己的军事实践,较早提出了“重城重濠”、“守中有攻”及使用新式火枪等城邑防御战理论和方法,可谓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中国兵家思想史上最早的和比较明确的表述了。
他的“守中有攻”既是战术思想,又是战略思想,对当时和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有重大影响。如宋高宗时,注重军事采编的徐梦莘在《三朝北盟会编》中全文录入了陈规的《靖康朝野佥言后序》;乾道八年(1172年),宋孝宗下诏刻印陈规所写的《德安守城录》颁行天下,作为其他将领守城时的参考和借鉴,将其视作城防术之圭臬。
此外,其内容还被后世诸多兵书所引用。如明朝钱旃的《城守筹略》就是以《守城录》为启端,在此基础上加以深入研究并扩其范畴而来。
在《宋史》中陈规的传记里,便写到了火牛的活用。当时贼寇李横围困陈规所驻守的德安城,过了七十日也久攻不下,便向陈规索要乐妓,以此为条件罢军。但陈规拒绝,并且“以六十人持火枪自西门出,焚天桥,以火牛助之”,打得李横“须臾皆尽,横拔砦去”。以火牛配上威力强大的火枪,李横的军势很快迅速崩解。值得一提的是,宋史中所记述的火枪,应当是在以竹管为容器发射火药的武器,而著有《守城录》的陈规也是中国军事史上,最早研究管形火器的先驱之一,无论是火牛的妙用还是火枪的使用,这都使得1132年的德安之战非常值得刘据去探究的。
而且从陈规的人生中,刘据可以看到陈规不仅仅是一个发明家,更是一个军事家。
那么这就可以将陈规送到关东和吕布汇合,关东就是刘据的大本营。
所以刘据接下来要对付的就是关东三大家,虽然关东地广,但是关东三大家的控制力度丝毫不亚于其他世家大族。
就拿关东李家来说,经营关东已有六十多年了,当年京城里的所有贵人都以为李家举族迁移去关东是一步错误的棋,但是关东李家后来的发展证明了当年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虽然在朝堂之上,关东李家是没有什么影响力的,但在关东当地,李家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关东的官员十有八九都是关东三大家的人员,这些官员七成以上又是关东李家的人或是门生,这就造成了上次刘据斩杀的一千多名官员中,大半都是关东李家的。
上次满朝弹劾刘据,不单单是京城的官员的一次针对刘据的计谋,更是关东李家的一次推动。
所以,刘据要是把关东作为大本营的话,就得把关东李家覆灭,其他两家收服。
正在刘据思索的时候,一道光影闪现,金手指系统奖励到账。
只见一个长须的瘦削中年男子出现,看到男子的第一眼,刘据就看到了一股强烈的火药味传来。
阿这,之前奖励的人物中,可没有带着味道过来的,这个大佬是整日里泡在火药里的吗?
不待刘据多想,男子朝着刘据行礼。
“主公,我是张规,但有吩咐,莫敢不从。”
刘据看着拘谨的中年男子笑着扶住张规的手。
“张规先生,孤想的是把你送到关东吕布将军哪里去组建一支火枪队,不知先生有何想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