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十四章 不安分的大越,对大明的试探(1 / 1)

加入书签

岳飞等人来到的时间跟朱祁钰算的差不多。

一群人来到后,朱祁钰脸上终于染上了笑意。

“朕的大将们终于到齐了。”

“以后,这大明的江山,就交给你们了。”

众将领一听这话,忙道:

“陛下所信,臣等定鞠躬尽瘁!”

君臣相处两年。

彼此之间对于很多事情早已心照不宣。

朱祁钰早已给他们安排好了职位跟府邸。

听完汇报后,就让他们先回去休息。

其他的晚点再说。

毕竟一路奔波也算辛苦。

就在朱祁钰跟将领们都沉浸在相逢的喜悦中时。

大明以南的大越黎朝,正在商议着关于自己邻居,大明的事情。

明成祖时期,大明灭了大越胡朝,并对大yue南北部地区进行管理。

永乐年间,大越平定王黎利击败明军,一统大黎。

而后,黎朝对大明便一直试图侵占更多的国家,扩张领土。

也试图将魔爪伸向大明。

但大明军队的强横,让他们一直没找到机会。

如今的大越皇帝黎邦基两岁登基,今年也才七岁。

朝政都把握在其母宣慈太后阮氏英与郑可手中。

就在前不久,宣慈太后阮氏英听说了大明二十万精锐被灭。

立即叫来了主理朝政的大臣郑可来商讨此事。

“本宫听说大明的二十万精锐在土木堡战役中,全军覆没?”

郑可闻言道:

“是,臣也得到了消息。”

“说是瓦剌大军已经兵临大明京城城门,怕是用不了多久,大明就江山易主了。”

阮氏英想了想到:

“那这可是算是我们一次机会了。”

“只要抓好这次机会,我大越就可进一步增强国力!”

郑可闻言点头。

“看来大明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强大了。”

之前大明国力强大。

他们虽有心做些什么。

但却无法在军事上与之抗衡。

这么多年以来。

黎朝的历任皇帝都不敢对大明的军队动手。

唯恐惹来大明真正的军队。

毕竟永乐年间之所以大越能全部回到他们手里。

是因为大明并未真的对他们全面开战。

但现在。

瓦剌大军就能将二十万的大明精锐歼灭。

这不就说明,大明的军队早已不复从前。

那他们大越,何不趁现在大明根本无暇顾及太多,分一杯羹?

免得到到时候全被瓦剌侵占了。

想到这些,宣慈太后道:

“既然这样,那就直接派兵,去攻打大明!”

郑可闻言忙道:

“太后,不可。”

宣慈太后皱眉道:

“为何?”

郑可想了想,微微摇头:

“这些消息都是表面上的。”

“大明之前的国力如此强盛,现在这么轻易就被瓦剌灭了二十万精锐。”

“看起来像是大明国力衰弱。”

“但若里边还有其他情况,或者大明还有底牌……”

听到郑可的分析,宣慈太后也不由得犹豫了起来。

大明被灭了二十万精锐还能守住城门。

万一大明还有兵力反攻的话。

等大明收拾了瓦剌之后。

下一个就是他们。

到时候大明要是一怒。

他们的大越说不定会承担的大明的怒火。

宣慈太后皱眉道:

“难道就这么看着?”

“万一瓦剌真的攻破了大明京城,等消息过来的时候。”

“咱们就算立即出兵也分不到什么!”

瓦剌大军一旦攻破大明城门,他们再派兵。

到时候面对的不仅仅是国破的大明。

还会跟瓦剌对上。

得不偿失啊。

郑可微微摇头:

“太后放心,臣已有决断。”

宣慈太后闻言眼睛一亮:

“哦?快说说看!”

郑可不慌不忙道:

“现在我们不知大明虚实,为了以防万一。”

“臣建议,先派使者去查看一番,探探大明的虚实。”

宣慈太后点头道:

“这倒是个好办法。”

是不是真的要亡国了,派个人过去看看不就知道了。

若大明还有底牌,国力尚可。

他们便暂时先压下想法。

若大明气数已尽。

那就别怪他们动手了。

“不过,如何探听?”

“臣已经想好了计策。”

郑可微微一笑,胸有成竹道:

“我们派使者过去,就说黎朝有人欺我皇帝年龄小,便发起了叛乱。”

“我朝皇帝没办法,祈求大明皇帝派兵帮忙镇压!”

宣慈太后闻言顿时笑了。

这计谋实在是高。

以国内叛乱请求大明皇帝出兵镇压的借口,去探听大明的虚实。

只要大明不愿意,拒绝派兵。

那就证明大明外强中干,根本无兵可用。

这种情况下,就不要怪他们从大明夺肉了!

到时候他们直接挥兵南上。

大明两面夹击,根本拿不出什么兵力来对付他们。

到时候本国战士一路势如破竹直接吞并大明的部分江山。

他们大越的疆土会再次扩大!

宣慈太后满意的笑了。

但又道:

“不过,若大明派兵呢?”

郑可闻言收了笑,微微皱眉道:

“这也是臣最不想看到的结果。”

“但,若大明真的派兵过来,那只有一个办法。”

“大明真的还有兵可用,只能说,咱们的机会还不成熟。”

“到时候安抚他们一些,并表示都是误会。”

“给他们一些好处,让他们回去就是了。”

宣慈太后不太乐意道:

“那岂不是我们赔了夫人又折兵?”

将人叫过来,还要赔礼道歉。

郑可闻言摇头道:

“太后,这是最好的办法。”

“而且照目前的形式,臣认为。”

“大明无兵可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最差也不过是送些东西出去。

但最好的结果,却能让他们大黎扩张领土。

怎么算,这买卖都利大于害!

经过两人的讨论,宣慈太后只好点头道:

“既然这样,那就派使臣带着东西过去吧。”

“哀家亲自写一封求助信!”

“大黎是否能再进一步,就看这次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