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七章 三线作战之宛城激战(二)(1 / 1)
有了第一次成功借箭的经历,使得高顺甚为兴奋。第二日在白天经历了艰苦的守城战之后,夜里高顺故技重施,又从刘表军那里借来五千余支箭。
等到了第三天的夜晚,高顺依旧命令士兵将草人放下城墙,可这次等了一会儿之后,敌营之中却没有任何动静。
高顺知道,自己的计谋可能被对方看破了。
不过这也正常,毕竟这也不是什么很高深的计策,对方只要不算太笨,射个两三次箭差不多也就能看出蹊跷了。
更何况,对方营中不乏智谋高深的谋士,甚至还有个神鬼莫测的诸葛亮存在。
事实上,在高顺第一次施行草人借箭的时候,诸葛亮就让刘备去劝告蔡瑁,不要用箭矢射击,只需据营而守、小心提防便可,只可惜蔡瑁没有采纳刘备的进言,执意用弓箭进行射击,白送给曹军箭枝。
这时,郭嘉提出建议,对方既然看出被降下城墙的不是真人,不妨将计就计,将士兵们用绳索送下城去劫营,说不定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胜果。
郭嘉的建议着实让高顺心动了好一把,不过等他静下心来仔细考虑,心中却是顾虑颇多。
郭嘉多智,号称鬼才不假,可谓算无遗策。然而敌军营中的诸葛亮,更是被后世的鲁迅先生誉为多智而近妖的可怕人物,郭嘉能想到的,诸葛亮应该也会想到吧。
说不定,现在刘表军营中,就埋下了伏兵,等着我军自投罗网呢。
如果是换做其他人,高顺不会对郭嘉的谋断有任何怀疑,可是面对这诸葛亮这样的人物,不得不随时小心应对。
尽管知道后世的诸葛亮已经被过分神话,而被鲁迅先生称为“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也只是《三国演义》中的那一位。可尽管如此,面对着真实的诸葛亮,高顺还是觉得有很大的压力,绝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高顺认为郭嘉的提议或有失败的可能性,不过徐晃却被郭嘉说动了心。在宛城之内,高顺只是帮助徐晃守城的将领,徐晃才是镇守宛城的主将。
徐晃想要领兵出击,而且他也认为郭嘉的提议是正确的。刘表军连续两次被高顺的计谋所糊弄,白白损失了万余枚箭枝。今夜己方再度将草人落下,刘表军学乖了不再用弓箭射击,明显是看穿了己方的计策。既然计策被看穿,那么对方很有可能就会因此产生松懈,即使再有人影从城墙上落下,恐怕他们也只会认为己方又是在故技重施,从而不会加深警戒。
这样一来,猝不及防之下突遭袭击,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溃败。
真要是那样的话,宛城之围,说不定就能因此顺势而解。
高顺先前献草人借箭之计,已是功劳不小,故而徐晃想要将劫营的功劳握在手里。这倒不是说徐晃眼红高顺立功,只是同一阵营不同将领之间的正常竞争而已。故而郭嘉一提出劫营的建议,徐晃便立马附和,并且主动提出由自己率部实行劫营任务。
高顺虽然心中有不好的预感,却也不好就这样拒绝让徐晃劫营,毕竟自己没有充分的理由去说服别人。敌营之中有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可此刻除了自己以外,又有谁知道诸葛亮真正的能耐呢?要知道诸葛亮如今还声名不显,要是自己直说对方阵营之中有一个智谋不下郭嘉的谋士,恐怕是没人会信。
如果自己贸然开口,指不定别人就会以为自己妒贤嫉能,容不得他人立功。
可高顺的直接告诉他,要是徐晃真的领命出击,等待他的必然是极为糟糕的结局。徐晃是宛城的主将,一旦有失,城中军心士气必定狂跌,而城外刘表军的士气则必定狂飙,倒是再想要守住城池,估计难如登天。
可自己该如何打消徐晃出城的念头呢?
对了,蔡瑁身边尚有蒯越,而刘备的阵营中不是还有陈宫和徐庶么?这些人智谋也不浅啊。以此数人之能,也确有在营中设下伏兵的可能。诸葛亮虽名声不彰,这些人却已是声名远扬了,将这些人抬出来的话,怕是郭嘉也要再考虑一二。
“蔡瑁虽不足为虑,可刘表军中有蒯越为谋,另外刘备手下陈宫、徐庶,亦皆是足智多谋之辈,他们会不会看出虚实,早早在营中设下伏兵,等待我军自投罗网?”高顺将自己的顾虑缓缓说出。
却不料郭嘉早就想到了这一茬,只见他微微一笑,说道:“确实,蒯异度、徐元直和陈公台皆有大才,不过刘表军并非精诚团结,想劫营成功,其实并不困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