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8章 捉放曹(1 / 1)

加入书签

良久,种师道方才按照朝廷的规矩,把密旨给当众焚烧掉。

瘫坐在一旁的耿南仲也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种师道这个老鬼,都已经年逾古稀,哪来那么大的火气,居然把堂堂当朝太宰给当众吓得站立不稳。这太令人难堪了。

这时候,种师道扭转身来,面对着种师中和姚古等众人,面无表情地说道:“皇上的这道密旨,就是让我立刻回京候命;帅印将暂交耿南仲大人,由他带领大家返道燕山府驻扎。”

种师道说话的声音不大,却如同晴空霹雳一般,把大帐中的诸位将领给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出。

难怪刚才种师道读密旨时,表现得如此狂躁。

完全没有道理!金兵已经被打得遍体鳞伤,龟缩在黄河岸边。

假如没有其他援兵到来,眼前的这些金兵,横看竖看,无论是从什么角度看,都是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援兵?恐怕是痴人说梦话。

就是距离此处最近的完颜粘罕的西路军,到这里也起码有上千里路,一个多月的行程,更不要说其他的金国军队。

最重要的是,完颜兀术此时的惨状并不为外界所知道!

所以,不要说种师道他们不相信金兵还有后援,就算是完颜兀术和哈迷蚩,也都没有把希望寄托在援兵上。

如今胜利在望,却要半途而废,收兵回朝,这跟当年关羽在华容道上放走曹操有什么不同?这又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被金兵残杀的汉人同胞!

......

众将之中,河东制置使姚古最为激动。

秦凤军初到汴梁城之际,姚古的干儿子,先锋官姚平仲夜袭金营未归,大家都以为姚平仲已经殉国遇难了。身具杀子之仇,姚古对金兵自然是恨之入骨,如今正是报仇雪恨的时候,竟然要白白放过仇人?

但见姚古双目圆睁,怒目而视,直直盯着耿南仲,挥拳欲打。

耿南仲惊若寒蝉,急忙闪道种师道的身后,口中连声说道:“我是当今圣上钦差特使,犯我者等同冒犯圣上,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你等不要胡来!”

“住手,不得以下犯上。”种师道连忙把姚古给喝止住。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元帅千万不可错失。”姚古站在种师道的跟前,两眼泛光,牙关紧咬,狠狠地说道。

少年得志、中年丧偶、老年失子,这是古人定义的人生三大不幸,尤其是老年失子。姚古膝下无儿,已经把姚家传承的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姚平仲身上。如今姚平仲被金人所杀,你让姚古如何吞得下这口气。

种师道扭转身来,双目紧紧盯住耿南仲,一字一句地问道:“如今我军占据上风,节节胜利,眼看就要全歼敌寇,皇上何来颁此圣意?”

耿南仲身体冰冷,上下牙关磕个不停,颤声说道:“雷霆雨露,莫非天恩,种大人世代忠良,千万莫要因为一时的意气用事,而毁了祖上的清誉。”

好一句“雷霆雨露,莫非天恩”。

耿南仲的说法,并没有回答种师道的问题,反而还威胁种师道说,无论皇上做出什么决定,是好是坏,都是皇帝对你的恩宠。

至于种家历代祖先的清誉,那更是种师道的一道软肋。

见种师道犹豫不定,姚古回头看着中军帐中的诸人,哀声说道:“兄弟们一起并肩作战多年,出生入死,情同手足,我从来没有求过兄弟们什么。今天这种情形,望兄弟们出来,一起给大帅求个情,追杀金兵。以后皇上有任何罪责,我姚家全部扛起,绝对不连累各位兄弟半分。”

秦风军的战斗力之所以强大,全凭上下一心,同甘共苦;如今姚古这般说法,种师中和其他将领,甚至连同岳飞在内,一起跪倒在种师道的跟前,齐声说道:“歼敌为上,往大帅三思。”

正在争持中,中军突然闯进帐中,拱手说道:“禀大帅,金兵开始拔寨撤退了。”

种师道心一紧,马上问道:“金人留了多少兵力在后面掩护。”

中军大声答道:“金人并没有留兵在后面掩护。”

“不会吧,后面没人掩护?金人嫌自己活腻了吗?到底是什么原因?”种师道接连追问了几句。

不要说种师道不信,大帐中的诸位将领也都不信。

金兵怎么可能会犯下这种低级愚蠢的错误?

“金兵的营地前,插着百多杆殿前司的赤龙大红旗,每杆旗下有两名胜捷军把守,太宰唐恪也在那里守候:说是皇上的旨意,我朝已与金人讲和,我军不得越过红旗一步,去追击金兵......”

中军的声音越说越小声,生怕惹得种师道生气。

耿南仲趁机说道:“殿前司的胜捷军直隶钦宗皇帝主管,如今唐恪大人也在那奉旨把守,冒犯者,依例诛九族。”

种师道领着众人走出军营一看,中军官说得没错,历史上吊诡的一幕出现了:几百宋朝皇帝的直属亲兵,保护着几万侵略者携带着战利品安全撤退。

…………………………………………………..

“……如今前线三军用命,胜利在望,皇上和天下百姓将可安享太平,绝对没有收兵的道理。如今收兵,放金兵过黄河,无异于放虎归山,以后我大宋将永无安宁之日矣……”

汴京皇宫内,金銮殿上,如今正是早朝的时候,而兵部侍郎、尚书右丞、京城四壁御守使李纲大人,竟然披头散发,衣冠不整,跌坐在丹墀前,嚎啕大哭,边哭边诉说,毫无仪态可言。

太宰唐恪调动胜捷军去前线,不知怎地,被李纲发现了,想要入宫又被拒绝,于是在两天后的早朝上,使出了最厉害的一招---当朝撒野。

一时间,朝廷上下,全部都呆住了。

宋朝崇文抑武,讲究知书识礼,更何况是朝廷上的翩翩君子们。

这种架势,非但原先的投降派不敢吭声,连带支持李纲的主战派,也都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是好。

钦宗皇帝原本就是个摇摆不定的人,耳朵极软。见李纲此等模样,斯文扫地,一时慌了手脚,便点头说道:“既然如此,就按卿家的意思办理吧。”

李纲大喜,连忙谢恩而退

......................................

在李纲所写的《靖康传信录》卷中,有以下记载:

而执政中有密启上者。于是,御前以金字牌悉追还诸将之兵。诸将之兵及斡离不之师于邢赵间,相去二十余里,金人闻大兵且至,莫测多寡,惧甚,其行甚速。而诸将得诏,即还。余闻,之上前力争,得旨复遣,而诸将之还已五程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