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渐入佳境2(1 / 1)
对于吴佩孚、李济深等有过军事生涯的人物,后世的武爱华是知道的,特别是吴佩孚的民族气节,尤为武爱华所看重。
至于梁漱溟、张澜、陈叔通等人,进入“政治顾问团”颇有戏剧性,或者说,是这些人“自投罗网”才让武爱华麾下聚集了这些大才。
历史上的梁漱溟,1937年出版了《乡村建设理论》,对于福建农村的发展,梁漱溟作为一个学问家,自然是非常关注的。1937年8月,梁漱溟到了闽西,要求对闽西农村进行考察,当时武爱华在北方,没有见着这人,但“风情局”早有关于梁漱溟的情报,后来武爱华也想起,这人在后世享有较高的地位,曾经与MZD有过大吵大闹,连M都认为梁漱溟是个人才,一直保持其政协委员的待遇,所以武爱华指示国防军政治部,对其考察尽可能给予方便,如有可能,挽留其在闽省工作,可给予教育厅长之类的职务。
而张澜、陈叔通二人,到国防军地盘的理由与梁漱溟大同小异,都是前来考察,被国防军给“强留”了。这二人在后世的地位却要高得多了,一人作过国家副主席,一人作过人大副委员长。
这些人的加入,让武爱华的国防军不再是仅有“武气”,而多了一丝“文气”,也让闽省的民政、民生、教育待方面多了一些国家级人才。
第二个亮点则是成立“海岸警卫队”。
两个月以前,武爱华已经命令组建“海岸警卫队”,但后来武爱华一直觉得这个机构有些不仑不类,主要是因为其地位尴尬。直到武爱华想想美国的“海岸警卫队”,才让他的思维豁然开朗。
中国是一个有着漫长海岸线的国家,后世,关于海疆与海洋的管理,可谓是政出多门,混乱不堪,海洋纠纷、鱼政纠纷时常发生。穿越而来的武爱华,自然要避免再发生类似情况,那么,“海岸警卫队”的成立就很有必要。
海岸警卫队司令陈宏泰,历史上参加过江阴保卫战,任“宁海”轻巡洋舰上校舰长,武爱华穿越而来,特别是组建海军之后,很注重海军人才建设,可是海军人才并不是说有就有的,因此只得采取“挖角”的做法。林宏泰最初是不愿意到国防军海军来的,但是,当“风情局”将“青龙1型”重巡洋舰的照片给他看了之后,便从国民政府海军中辞职,跑来担任了其中一艘“青龙1型”舰的舰长,只是,让陈宏泰稍有郁闷的是,他的大舰舰长还没干满半年,又成了海岸警卫队司令。
此时,“海岸警卫队”属于集团军级编制,此后,这个“海岸警卫队”将隶属于国防部或国土安全局直接管辖,其权极将上升为大军区级。
而与“海岸警卫队”类似的海军,则是海上的野战部队,海军活动的地盘是大洋,而不是近海和浅海。
而“海岸警卫队”也是惟一的跨海、陆、空三军的国土守卫部队。
目前,海岸警卫队的编制为三个支队(师级):福建支队、广东支队、机动支队。
每个支队辖1个岸基航空团,装备“海龙1型”舰载攻击机192架;1个海军陆战团;1支近海舰队,装备“蚁龙1型”(300吨级)鱼雷艇12艘、炮艇12艘、护卫舰12艘。
第三个亮点则是组建宪兵司令部:司令为李高,副司令胡小平,参谋长徐宗玉。副军级编制,直属国防军政治部管辖。规模为5个团,士兵总数12000人。宪兵的组建,表明国防军在正规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为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做好了准备。
第四个亮点则是扩建闪电部队,其领导层除了李高调任宪兵司令外,其他人员不变:司令李雁冰,副司令刑伟荣,参谋长倪长锋。
闪电部队原来只有4个大队,在此基础上扩建为5个总队,基本编制为:小队16人,中队50人,大队205人,总队1020人;其中4个作战总队,1个装备总队,总人数5200人。在周泾巷地雷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朱先,升任第四总队队长。
以上的四个亮点只能说是四个小动作,真正的大动作在后面,而且也有四个。
第一个大动作是新组建第七、第八、第九、第十集团军。
其中,第七集团军由原教导师扩编而成。在武爱华签发的命令中,第七集团军为国防军“实验军团”。何为实验军团?那就是要为国防军以后的发展开辟道路。
第七集团军同样拥有5个师,但这5个师却有特定的名称:第1师被命名为“国防军山地作战师”,师长王啸;第2师被命名为“两栖作战师”,师长高兵;第3师被命名为“空降师”,师长崔有学;第4师被命名为“北方师”,师长尹洪明;第5师被命名为“防化师”,师长刘良超。几大师长都是国防军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集团军军长周长兵;副军长吴康宁;参谋长孟斌杰。
此前,教导师时代,武爱华就有意识地将几个团命名为“山地团”、“水陆两栖团”、“空降团”、“防化团”等,其作战地域和手段各有特色。此次新增的“北方师”,主要是针对在北方寒冷地带特别是冰原地带的生存及作战能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