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2章:高调北上(1 / 1)

加入书签

“狗日的小鬼子,我叫你们得意忘形哇,开炮——”指挥官果断地挥下旗帜。

“轰,轰——”早就准备好了的两门战防炮向敌人射出了复仇的火焰!因为,他们知道,处于爆炸正中的两门炮以及10名兄弟,都结束了。

就在这时,国军的60迫击炮抓住日军暂停的机会,算准坐标,开始向着鬼子步兵进行猛烈的轰击。

“八嘎,转进——”鬼子军官发现国军不但拥有战防炮,还拥有迫击炮,立即命令部队向后撤退。

1938年2月18日凌晨的这次交锋,日军第80联队被国军122师击退。

1938年2月18日凌晨,国防军广州某军营校场。

25000名官兵穿着整齐的军服,肩扛闪亮的钢枪,正静静地站在校场上,沐浴着初春早晨的阳光,似乎在等待某个神圣的时刻。

从队列与精神看,校场上的这支部队已经具有了军人才具有的某种特殊气质!25000人无声无息地立在校场,没有一个人说话,没有一个人东张西望,也没有一个人做出类似于身体晃动的动作,在他们的身后,是一辆辆汽车,一门门各型火炮,一辆辆“T-12”冲锋战车以及一辆辆装甲运兵车……

“国防军第6集团军军长李扬敬中将到——”突然,话筒中传出司礼兵的吼声。

“咔喳,咔喳,咔喳……”随着整齐的脚步声,身着“三杠二金星”军服的李扬敬在几名“三杠一金星”的陪同下,迈着沉稳有力的步子走向上万士兵前面的检阅台。

“敬礼——”司礼兵的声音雄壮有力。

“唰——”25000名士兵的敬礼整齐划一,他们的目光中透露出的是自信,是坚定,是勇往无前的勇气。

李扬敬回礼之后,走向早就准备好的麦克风,大声说道:“第6集团军第1师(编号:061师)的将士们,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是整编之后的国防军陆军野战军第一次主动出击打击日寇,也是我们第1师成军之后正式迈向国战战场,为国牺牲和奉献的日子!在此,我谨祝第1师的将士们奋勇杀敌,为国立功!”

“此次作战,第6集团军各师已经商定,要在全集团军中开展杀敌比赛、抓俘比赛、立功比赛。不仅是各师之间要比,各团、各营、各连、各排、各班也要比!国防军总司令武爱华上将特别说了,在战役结束之后,他将亲自为获得竞赛优胜的作战单位授奖……”

“啪啪啪啪啪……”听到武爱华的名字,25000名士兵的掌声暴风雨般地响了起来!

“出发——”李扬敬大手一挥,结束了简单的出征仪式。

李扬敬的第6集团军,因为距离长江三角洲距离最远,因此是第一个举行出征仪式的集团军。

李扬敬手下有5个陆军师,从061到065师的师长分别是黄廷桢、潘尔春、张同庆、李汉魂、敬国勇。其中黄廷桢是原粤军第7师师长,属于李扬敬的嫡系;第4师师长李汉魂属于原粤军第5师师长,原粤军第2军军长香汉屏的手下大将。

粤军整体加入国防军,原三个军中的9个师长以第1独立师师长黄任寰在内的10人,都加入了国防军,武爱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全部委以师长的重任。而且,第4、第5、第6三个集团军中,每个军都有两名师长属于原粤军军官;以下的团、营、连、排、班等都按3:2的比例进行军官和骨干配置;士兵则按3:7即国防军3粤军7的比例进行配置。

同时,对于进入第1、2、3、8、9、10集团军的粤军军官,武爱华要求各集团军一律要一视同仁,对于他们的不足要多给予帮助。不管任何人,都要服从国防军的整体需要,整体利益。

正是因为这种交叉编制,让国防军从三到六的扩编中,迅速地完成了整训任务,形成了战斗力。否则,粤军原来的三个军,最多只能看看家门,想要主动迎敌歼敌,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当然,这与国防军比较成熟的政治工作也有密切的关系。旧中国的军队,除了什么主义之争外,还有什么闽粤、赣粤、川黔等地方派系以及什么保定系、黄埔系这类派系之争,部队,很难形成合力。在不同派系的配合作战之中,经常出现配合不力,动作不到位的情况。而武爱华则只讲民族与民生,这对全中国人都是一样的,对军队中任何一人都是一样的。如果谁露出了一点派系思想,那么对不起,请走人。

整训完成的国防军六大集团军,并不仅仅是军容军貌或思想的提升,在装备方面,也进行了改朝换代。

首先,将部队原来装备的毛瑟98K全部换成了半自动步枪。这个公开换装,既可以提升国防军单兵战斗力,更是武爱华为即将到来的二战打的“销售广告”。一个国家的军队,是否采用某一款武器,并不是说武器好就一定采购,而是要通过成本、战力、后勤等诸多方面的对比。将半自动步枪装备于各大集团军,正好可以检验这一武器在战场上的效果,为即将到来的全球销售做准备。

其次,每个集团军装备了1个直属“火箭炮旅”,每个陆战师装备了一个直属“火箭炮营”;同时减少了防空方面的火力。在武爱华的意识中,陆军,无论怎样防空,都处于弱势,以其这样,还不如多加强地面火力,陆军的防空,主要交给空军以及空军雷达部队;当然,每个陆战师的直属高射炮营(36门20MM高射炮)还是得以保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