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形势骤变(1 / 1)
接下来,武爱华与石原莞尔就两国军事谈判小组后续谈判交换了意见。
武爱华提出,第一,东北是中国的故有领土,这一点不容改变,但中国政府可暂时将东北问题搁置起来,等以后条件成熟时再谈;第二,日军华北驻军,最多可保持一个师团,但其局限于天津和青岛城内,其他地方的日军必须在三个月内撤走;第三,台湾问题留待战后双方谈判解决;第四,日本就此次中日战争中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酌情赔偿5亿美元。
最后,石原莞尔逐条逐条地辩解,在最后一条,只答应给中国1亿美元的赔偿,并分五年付清。
武爱华同意了,因为,这钱对国防军来说,只能算是一笔小钱。而且,武爱华此举,也算是送给了石原莞尔一个大人情,有助于石原莞尔在日本国内推行新的亚洲政策。
军事谈判因为有了武爱华与石原莞尔的“共识”,进展非常顺利,但政治谈判却要麻烦得多。它涉及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如何正常化,如何保证这种正常化,日军撤退后的遗留问题,中日财产分割问题,两国侨民问题,与第三国的关系问题,包括台湾、满蒙的地位问题。
双方停停谈谈,最后在3月的最后一天即3月31日正式签署了《中日停战协定》以及《中日联合申明》两个文件。
用后世的眼光看,这两个文件都是“卖国”的文件!在武爱华看来,也应该这样定性。但是,这个“卖国”却是武爱华有意为之。
好在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武爱华则有百分百的信心,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日本,怎么可能如此轻易地从中国脱身呢。
蒋介石虽然不太满意这次谈判结果,他以为凭借国防军的军事胜利,能够在谈判桌上获取更多。但武爱华明确告诉他,中国能够守住现在的成果,已经很不错了,要想将日本全部赶出国门,暂时还力有不逮。
听到武爱华如此态度,蒋介石也只有认了。武爱华不坚持,蒋介石拿什么坚持呢?
不过,蒋介石还是比较高兴的,因为日本人第一笔赔款2000万美元在协议签署的当天,就转到了中华民国财政部的账上。
而接下来,蒋介石也高兴了几个月,他急忙派出他的军队,去接受日军退出的地区,除了察哈尔、北平及其附近地区外,他的部队迅速控制了七七事变前的大量国土。
但是,此时的中国人,并没有像历史上抗战胜利那样,热烈欢迎国军的到来,蒋介石也未像历史上那样,成为中国事实上的抗战领袖!反而是更多的人,在战后加快了与闽粤两省的接触,而陈济棠在其中不断地兜售武爱华的思想,并表示,在新的政府成立之后,各省将获得中央的大量资金援助。
对于各省军阀的地位,陈济棠也作了明确地说明:此后,肯定要实行军政分家,要么继续带领部队,接受国防军的统一整编,至于是否会削弱实力,陈济棠要大家看看国防军现在的将领特别是原粤军的将领就知道了。
而国家也将会在土地、资源、交通、教育、卫生等方方面面出台新的政策。但不管什么政策,也不会损伤干绅阶层的现有利益。在有关民生方面,陈济棠提出了一个“共同富裕”的概念来打动这些地方实力派。
1938年6月6日,广西李宗仁、白崇禧、黄绍宏突然发出倡议:召开全国政治会议,改组中央政府!
连续几日,山西阎锡山、云南龙云、四川刘湘、邓锡侯、西北马家陆续发出附议声明,赞同召开全国政治会议。阎锡山在申明中说,中日停战协议的签定,中国将会迎来一段时间的和平发展时期,此时召开全国政治会议,改组中央政府,共商中国发展大计,正当其时!
这些倡议与声明,像一道炸雷,将蒋介石炸得外焦里嫩。
蒋介石内心里是准备“让闲”的,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如果连这点形势都看不准,那他就不是蒋介石了。但是,与历史上历次“下野”不同的是,此次如果蒋介石“下野”了,那么极有可能是真正下野!因为,历史上蒋介石能反反复复“下野”后又“上台”,主要握有两大利器,一是财政,蒋介石拥有江浙财团的支持;二是军队,由黄埔军校毕业生掌握的中国最精锐的军队,其规模和战力都高于中国地方军队,其他人,即便坐上那个位置,也坐不了多久。当然,就蒋介石个人来说,他的“政治手腕”也颇为高明,往往在不经意间,就通过政治手段化解了政敌的攻势。
但现在的情况明显不同。
要说财政,中国最富的人不是江浙财团,而是闽广财团,甚至是察哈尔,也成了中国最富庶的地方之一;而江浙财团支持蒋介石也不是没有条件的,商人的本性是逐利的,最近两年,一些江浙商人与闽粤商人合作,赚取了足够多的利润,这个事实证明,如果由闽粤主政,他们会赚更多的钱呢。江浙财团与蒋介石的关系,说到底是一种利益关系,在有更大的利益可期的前提下,原来那些利益关系是很脆弱的。
再说军队,现在的中央军虽然比历史同期要强得多,但各地军阀的军队也比历史同期要强,最重要的是,国防军有如高山仰止一般的存在,让任何势力都不敢小看。甚至可以说,国防军完全有实力以战争的形式一统中国。只不过,武爱华和国防军不愿意这样做罢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