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4章:绝对征服1(1 / 1)

加入书签

就这样,张玉林一行花了近半个月时间,在南京政治会议预备会议召开的当天即1938年7月3日,才堪堪到达迪化。

全国政治会议预备会议,出席会议的人员中,来自南京中央政府的有蒋介石、林森、汪精卫、何应钦、宋子文、冯玉祥、陈诚、何健等人;来自各省及军中代表有李崇仁、白崇禧、刘湘、龙云、阎锡山、杨虎成、张学良、马步青、马鸿宾、宋哲元、顾竹同、程潜、张发奎、刘峙、邓锡侯;来自陕北的代表有周NL,董BW,项Y;来自社会各界的名流代表有曾琦、李璜、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胡适、傅斯年、罗文干、黄炎培、晏阳初、张君劢、陈启天、陶希圣、沈钧儒,这一部分人,包括蒋百里、梁漱溟等人,在原本历史上是蒋介石的“国防参议会”的参议员。

虽然国防军比较强势,但其代表团所组成的人员并不太多,除了武爱华外,只有蒋百里、陈济棠、钟守富、林清华、肖飞、吴佩孚、李济深、梁漱溟、张澜、陈叔通等,总计11人正式代表。

这次会议,所有人都清楚,争论最激烈的就是预备会议,因为预备会议要确定中央政府组成的原则,甚至要确定中国未来之走向。

但是,与会人员的党派意识、地域意识、主义主张都非常强,彼此还有间隙、仇恨,就是缺少一种国家意识。

果然,会议一开始,就有代表互不相让,激烈争吵。一方面是宣传他们的主张,另一方面可能是想求得武爱华的凉解。

武爱华决定先在会议上听听。但听了两天的武爱华却觉得如果这样,会议开三个月半年都不会有一个结果,于是,他开始主动出击,一个一个地拜访会议的主要代表。

武爱华第一个拜访的,就是蒋介石。

“蒋公,如果我们局限于党派意识,那么,中国这么多党,各党派的主张又是如此的不同,我们怎么办?难道继续一党执政,宣布其他党为非法之党?”武爱华见着蒋介石就直奔主题。

“爱华,你说该怎么办?”蒋介石反问道。

“淡化党派意识,强化国家意识!”武爱华继续说道,“自孙先生起,中国的有识之士就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并接受了来自于西方的各派主义、主张,也包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出来的主义和主张,可是,这些主义和主张又是如此的不同,他们彼此对立、矛盾,难以相融。我觉得,这种主义、党派之争要不得。事实证明,国民党并不是一个有战斗力的团体,而其他党同样显然很不成熟,但为什么人们会热衷于这种党派之争呢,这与中国人崇尚的‘清谈’、‘空谈’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说他们‘空谈误国’,我觉得还说轻了。”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淡化、弱化甚至削除党派意识,强化、提升国家意识,在国家基本制度层面上,我们可以借鉴欧美一些国家的经验,但切不能照搬照抄;我们也可以学习苏俄的一些经验,但同样不能原封不动地搬过来!一切,都要有利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经济的发展与民生的改善!只要符合这四个‘有利于’,我们就应该支持,而不符合这四条的,则应该反对。”

“爱华说得好啊,这不是与先总理的三民主义差不多吗?”蒋介石又反问道。

“其实,孙先生的三民主义并不是一个新东西,它在西方诸国,早就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只不过,因为中国是从满清封建时代走过来的,中国传统的帝王思想里,缺少这方面的思想,或者说在这方面不够系统罢了。”

“嗯,这个观点可以说服一些人。不过,爱华啊,说到国家意识容易,可要落在实处就不容易了,譬如这制度设计,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蒋介石有感而发。

“蒋公可有所指?”武爱华其实就是来为蒋介石“解惑”的。

“譬如这国家体制,就是一个大麻烦。如何进行权力架构,权力又如何制约,中央和地方关系等,说起来就令人头痛。”蒋介石说到这儿,还真揉了揉他的脑袋。

“其实,美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样本,欧洲一些国家则提供了另外的样本,他们几十年几百年长盛不衰,证明这种政治体制有其合理性。”武爱华想了想,继续说道,“关键是每一项制度要落到实处,每一个人要尽其力、尽其责。譬如美国总统,他既是国家元首,又是三军统帅,但并不是说他就可以为所欲为,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是很有智慧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己所不为,勿施于人。”讲到这里,武爱华又顿了顿说:

“如果我们把这种道德理想,转化为制度设计,我相信,总统的权力也会受到限制的。”

“就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我以为,过去的中央政府缺少权威,地方自行其是。其根源不在于中央不够强大,而在于党派政治,一国之领袖,必须代表一国之各阶层民众之利益,而不是某个党派之利益!”武爱华这话,是非常尖锐的。

听到这里,蒋介石又问到一个关键问题,“没有党派,又怎么凝聚民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