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韬光养晦(1 / 1)
能忍吗这事,一个旅除了少量直属部队外,本就只有两个团,现在一个团就这样变没了,自己还算是个旅长吗?
不能忍也得忍!黄济只得打落牙往肚里吞。不过,他还是给王炳照发了一封只可意会的电报:“见机行事!”
由于缴获太多,武爱华一行600人直到下午1点才返回榕树坪基地。当看到堆积如山的物资时,留守基地的红军战士兴奋得就像过节一样。
简单的午饭后,武爱华立即主持召开军事会议。
坐在简陋的会议室里,这些红军的班排长们,依然一脸的兴奋,其中一些人还议论着,下次要打长汀,打瑞金,打龙岩。
武爱华开篇就说,“此次奇袭古城镇,贵在出奇不意,敌人没有防备,下一次,也许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我们的独立支队要站稳脚跟,要大发展,不能依靠国军的疏忽,只有不断强大自己的实力一条路可走!”
武爱华话语一出,会场顿时鸦雀无声。
见大家被自己镇住了,武爱华接着分析道,“同志们的热情很高,这是好事!不过,我们要充分估计到,敌人此时比我们强大得多,整个革命形势还处于低潮!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练兵!在龙岩,敌人驻有一个团,在瑞金,敌人也驻有一个团,仅这两个地方,敌人的兵力就在3000人以上!敌人目前之所以还按兵不动,一是他们还不清楚我们的力量,二是我们占据着山区的地利,真要拉到城镇,真刀真枪地与敌人对着干,我们几十人上百人的部队肯定不是其对手!”
“司令员,你说得对!是我们太冒失了!”党代表钟守富首先起来声援武爱华。刚才,他也是兴奋的人员之一。作为一名老红军,他参加过无数的战斗,在过去,红军争夺一座有两个连队防守的城镇,红军至少要出去五倍于敌的兵力,即至少要出动1000人,而此次武爱华却只出去了78人,让他产生了一种国军也不过如此的恍惚。
“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如何训练和扩编的事吧。”武爱华看到刚才很兴奋的那些人,情绪都冷静下来,也就转移了话题。
在后世,武爱华曾经认真地研究过红军的战斗力:红军的战斗精神、战斗意志比国军顽强;红军的战术整体上比国军优秀;红军在主动作战,譬如游击战、突袭战、运动战中,红军占有极大优势;红军的劣势也不少:第一,红军装备比国军差几个档次;第二,红军战士的战术水平亦比国军低下;第三,红军的扩红工作并不得力;第四,红军的攻城战,多数以失败告终。
双方优劣势一比较,武爱华得出结论:红军不能离开山区地利,一离开,就会遭到失败;红军缺乏正面攻坚能力。因此,红军不敌国军是很正常的结果。
为什么蒋介石及果命党中央军最终没能消灭红军呢,抛开果命党内部及地方实力派的问题,就红军而言,还有两个国军永远也无法企及的优势,这也是红军之所以被称之为一支优秀的军队的根据,一是红军的思想非常统一,即便有“左”的影响,但与果命党军相比较,红军的军令、政令随时都是通达的;二是红军的亲民思想,让红军如鱼得水,也是红军生命力、战斗力的源泉。
说红军的战术水平比国军低下,武爱华也是有根据的。在历史上,红军即便取得了胜利,其伤亡的数量也是很大的;红军由于缺少弹药,士兵得不到训练,其战术又怎么可能提升得起来?
说红军扩红工作并不得力,武爱华同样是有根据的。这根据就在于后来东北PLA迅速扩张的经验。其实,在这个时代,国军的连排级军官,大多是“当兵吃粮”,其思想亦比较容易改变过来,这些连排级军官,受过一定教育,有一定文化,视野比较开阔,这些人,包括普通国军士兵,是红军最好的兵员和基层指挥员。
可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此时的红军包括ZG高层在内,特别讲究革命队伍的纯洁性,再加上红军执行的是“优待俘虏”的政策,国军俘虏不愿意参加红军的,还发放两块大洋,至于基层军官,红军更是不敢也不愿意收留。
纯洁性是保持了,可是,战斗力却下降了。由赤卫队或者农民组成的红军,其战斗力要达到正规军的水平,何其艰难!
穿越到这个时代的武爱华,深知自己的使命。自己绝不能走这样的老路:好不容易建立了一支队伍,拉出去打一仗,士兵死伤过半;然后又招兵训练,训练得差不多了,又拉出去打,打一仗又死伤过半!这样,何时是个头?
所以,武爱华比历史上任何红军指挥员,都在乎士兵的训练和生命,都在乎战略和战术的统一。诚然,战术是为战略服务的,为了战略的胜利,战术上可以做出较大牺牲;但是,战略是一定的,而战术却是可以灵活多变的,未必一定要采取牺牲的方式。而要减少牺牲,强有力的训练就是其最好的办法。
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不过,就训练而言,总体上并未超过武爱华已经在独立支队中施行的训练思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