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鼓浪屿杀人之夜(1 / 1)
这次整编,武爱华未像上次那样,老兵、新兵平均分配到各营连,而是将老兵重点分配在陆战1营和司令部上述四个直属连内,意图最快形成战斗力。至于其他营连的新兵比例,就比较多了,所以他们的训练时间规定得更长一些。
事实上,警卫连、侦察连、特战连、重机枪连及陆战1营内,根本就没有一个严格意义的新兵,他们中最差的,也是张连三新编第3团的新兵,也即经过至少一周的突击训练并且参加过战斗的,而且,这种被选进来的人,军事素质都比较好,对独立支队的认同感比较高的人。
武爱华的手上,必须掌握一支随时都能战斗的队伍!
1935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三下午,司令部电讯班突然收到署名“莫斯科”三个字的明码电报,可是,接下来的电码却不是电讯员能够破译的。好在武爱华早就打了招呼,凡是见到有“莫斯科”三个字的电报稿,直接交给司令本人。
“这会是什么呢?”电讯员们出于专业本能,对此有些狐疑。
“这事,你们别管了,就当没收到过。”武爱华接过电报,躲进司令部自己的办公室,从“玉戒空间”即“系统空间”中取出“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开始逐字逐句地翻译起来。
“15日,张连三等12人化妆抵达鹭岛,劫杀否?”
电报很短,需要翻译的也仅仅16个字,透露的信息在一般人看来也平常得很,说有一些人化妆到达了厦门。
但是,这个电报,对于中国工农正规军闽赣独立支队来说,却是极其重要的信息。为什么?因为,张连三目前是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的“闽赣边境联合清剿指挥部”的最高长官,是独立支队目前最大的“敌人”!这个最高长官不在闽赣边境呆着,跑到闽南的厦门去干嘛。
看着电报上的字眼,有着后世经验的武爱华很快就想通了,这个张连三,不是要搞化妆舞会,也不是到厦门秘密会见什么人,而是要“化妆逃跑”。至于他为什么要化妆逃跑,也许长汀、龙岩、福州的人不清楚,但武爱华再清楚不过了。因为张连三接受“联合清剿指挥部”指挥长职务后,不但没剿着一个“对手”,自己带的五、六千人马在短短的十天内就折损了一半,而且是大多数“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一半。在此剿匪就要“大功告成”之时,张连三的“辉煌”败绩极有可能导致他老命不保。
“杀!”想到这种情形,武爱华直接回了电报,无论如何都要有所作为!
想来,一个“杀”字,对于郝勇来说,应该能够理解。如果条件允许,就全部劫杀;如果条件不具备,直接狙杀张连三一人也可。
武爱华这个电报一回,引来了一好一坏两个后果。
好的后果是,张连三本来的想法坐上从厦门开往香港的客轮之后,就命令手下发表下野的通电,而闽赣边境地区的局势就会迅速被政府知晓,从而敌人下一次攻击浪潮就会提前到达;杀掉张连三,事实上让闽赣边境地区的神秘局势又保密了一段时间,从而让武爱华的练兵计划得以顺利的完成。
坏的结果就是引起了厦门的巨大混乱,西方列强找到了进一步干涉中国的借口,让老蒋的政府好一阵忙乱,政府只得牺牲一定利益来平息列强的愤怒。
张连三化妆潜逃,非常担心有人向政府报告他的行踪,因此,他到达厦门之后,并没有在厦门岛上停留,而是直接渡过了鹭江,抵达了鼓浪屿。因为,鼓浪屿在这个时代,是属于外国人的“公共租界”。
鼓浪屿公共租界是中国在清末到民国时期的2个公共租界之一(另外一个公共租界是上海公共租界)。在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占领了鼓浪屿岛,直到1845年才撤军。1843年后,厦门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英国另在厦门本岛内港海岸获得了一块滩地兴建英租界,鼓浪屿则保持原有风貌。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占领台湾,为避免日本进一步觊觎厦门,清朝政府决定寻求“国际保护”,请列强“兼护厦门”。1902年1月10日,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荷兰、瑞挪联盟、日本等9国驻厦门领事与清朝福建省兴泉永道台延年在鼓浪屿日本领事馆签订《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屿从此沦为公共租界[3],在此前后,陆续有英、美、法、德、日等13个国家先后在岛上设立领事馆。
这样,厦门地区就形成2个租界隔海对峙的局面。厦门英租界面积狭小,完全是商贸区;而鼓浪屿面积较大,形成大规模的西式住宅区。1930年厦门英租界被政府收回后,鼓浪屿公共租界就成为厦门地区唯一的租界。
张连三会找地方躲藏,难道郝勇等人就不会找好地方?郝勇与申仁一样,至少精通12国语言,将其“风”的总部设在鼓浪屿公共租界内显然是天经地义的。这也就是张连三到达厦门之后,为什么郝勇等人能够迅速得到情报的原因。
可是,武爱华并不清楚这一情况,武爱华一个“杀”字,等于是在公共租界内大开杀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