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章 重大嫌疑人出水(1 / 1)

加入书签

林子君思来想去,最终决定见机行事,在案件分析会上找个机会提出来。

再是新人,总可以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吧?

林子君知道,虹城刑警队是有这个传统的,而海大富作为一个优秀的刑警队长,更加重视每一个队员的意见。

看完现场,也进行了初步的调查走访之后,海大富带队回到了队里。

果然如往常一样,海大富队长召集全体人员开会,案情分析会。

首先,由法医王俊杰介绍尸体检验情况:死者年龄大约七十岁,系头部受锐器击打致死,伤口深达骨膜,身体其他部位没有其它伤口。死者胃内有已溶物,生前应该有进食行为,死亡时间应该在十二月上旬。

然后,由技术员高志强介绍现场勘查情况:根据现场痕迹可以认定,死者所住堂屋即是第一现场,也就是案发现场。死者身高一米六五,从其头部伤口和嫌疑人在现场留下的足迹来看,犯罪分子为单独作案,其身高应该比死者高五至十公分,也就是说在一米七到一米七五之间。

之后,是外围侦查员反馈调查走访情况。

死者曹某某,是孤寡老人,没结过婚,独自一人居住,性格外向,身体健康,平时靠收破烂赚钱生活,没钱的时候就去要饭,人缘尚好,没听说跟谁有矛盾。

最后,海大富队长总结:这起命案,杀人动机不明,要从死者的关系人入手,扩大走访范围,进一步梳理其社会关系,着重了解案发前后死者的情况,会后分组安排人员划区包片开展调查。

林子君在会议桌一角,一直等到最后也没找到机会发言,急得不行,心道:还真是瞧不起新人呢,看来得单独汇报了。

散会后,林子君主动找到海大富队长的办公室,请求任务。

海大富笑着说:“小伙子积极性挺高啊,行,你和王亚伟去河对岸走访,看看能不能查到什么线索。”

林子君撇撇嘴:“海队,案件分析会上不是说了么,死者生前可能有进食,不就是吃饭么?我想,有没有可能是和熟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发生了什么特别情况,导致发生命案呢?”

海大富很意外地看了林子君一眼,笑着说道:“当然不排除这个可能,你能这样想,很好。那这样吧,你和王亚伟就按着这个思路去查,查到有线索破了案我给你请功。”

林子君心里明白的很,海大富其实并没拿自己的话当回事,他又不象林子君能看到死者临死前的画面,怎么可能轻易就把侦查方向给改到这方面呢?

不过是不肯打击新人的工作积极性罢了。

但总算是师出有名了,林子君还是很高兴地给海大富敬了个礼,学着电影里的香港警察一跺脚,喊了一嗓子:“Yes,ser!”

然后转身,大步走了出去。

在林子君的记忆中,海大富的话,那是一口吐沫一个钉啊,就从来没打过折扣!

他只当林子君是新手,工作劲头高而已。

但林子君自己的心里是有底气的,这立功是没跑了。

他找到王亚伟,把刚才海大富的话转述给他听,王亚伟自然不知道情况,还以为是海大富分派的任务呢。

两个人骑着单车就去案发地附近调查去了。

再怎么不正规,调查范围总还是要定的,总不能跑几十公里外去调查吧?那不合情理。

两人初步查看了一圈,又问了几个村民经常买菜的地点,便以案发地为中心,由近及远,把一公里范围内的摊点和食材店作为了调查的重点。

经过统计,在这个范围内,对外卖小菜的摊点和小店一共有七家。

于是,两人从最近的一家离案发地仅二百多米的一家摊点开始调查。

每到一家,问的问题都很简单,首先就是认不认识受害人,不认识的话就拿照片出来给被调查人辨认;认得受害人或者见过照片上的人,就问问最近一次见他是什么时候,有什么情况可以提供。

就这样一连问了三家,被调查人竟然都认识受害人,但都说受害人欠了些帐没给,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来买过菜了。除了受害人欠钱,都提供不出来什么有用的线索。

查到第四家,一个距离案发地大约七八百米的摊点的时候,有了令林子君兴奋的消息了。

摊主不但认识死者曹某某,还提供了一个重要情况:

大概一个月前的一天傍晚,曹某某来买了老三样:一袋五香花生米、一碟炒好的绿豆芽和一瓶最便宜的本地酒厂生产的长脖大曲酒,说有个老朋友从淮上来了,晚上要请他喝两杯。

曹某某买的酒菜一共十二块钱,但身上只有一张十元的,还差两块钱。本来说好了第二天拿来的,结果一直也没有来。

要不是知道他手头拮据,欠的钱又少,摊主早就上门去找他要了,小本生意最怕的就是赊帐和欠帐。

这个摊主的话同时证实了,林子君“看”到的画面是真实的。

两人把这个情况在笔记本上记下来之后,王亚伟便打算收工,回去向海大富汇报。

林子君死乞白赖地又拉着王亚伟去案发现场转了一圈,装模作样地分头找了一会。

然后,林子君大声叫王亚伟过来,从最初发现花生米的地方把花生米又捡起来了一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