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虚丹(1 / 1)
左慈看着天空,缓缓道:“天地交合规则现,风云龙虎金丹成!这太玄道士,倒是一步踏入合道之境,成就金丹了!”
葛洪道:“是啊!他这当真是一步登天,成就了我们这些老不死的空活了数百年未曾成就的道业!虽说是得了道君的传承,但是,到底后生可畏呀!”
谢安道:“这样不好么?如此一来,我们行事不就更有把握了,我道宫也就不用在担心魔帝和佛主了!只是可惜乃是牺牲了道君才成就了他!”
诸葛亮一言不发,眼露悲戚之色,张良无力的捏住他的手,如同枯枝的手指点在诸葛亮手中,让他宽心,在场众人听闻谢安所言,再思及张良惨象,再无半点欣喜之色。
张良沙哑着喉咙,喘的像是被拉破了的风箱,道:“我求仁得仁,死的其所,有什么好可惜的。再说,我本就元神逸散,苟延残喘,不能元神合天台,解开锁天封印,便是活着也不过是浪费这一身真元罢了!日后,太玄道人便是道宫之主,下任道君,你们要好生辅佐与他,解开这天地封印!光大道门!”
张良的声音已如同蚊鸣,只是在场众人无不是这片天地中最顶峰的一撮人,是以张良声音虽小,却全都听得清清楚楚,想到张良临死仍旧不忘嘱托众人,心中更是凄然。
众人正思量间,忽然太玄周身霞光内敛,天地祥云逸散,神龙猛虎之影溃散,众人无不大惊失色,连忙看向太玄!
这时,太玄睁开了双眼,却见太玄眼中神光内敛,浑身半点气息不漏,如同一个普通人一般!
太玄一睁眼便看见了不成人样的张良,太玄心中百感交集,长身立起,重新跪倒在地,拜道:“吾师!”
张良颤抖着想伸手抚摸太玄,只是却抬不起来,只好沙哑的说道:“好,好,既然如此,你便是我的弟子了,你,你刚才金丹成了吗?”
张良问出了在场众人都想知道的问题,在场一片寂寥,除了风声,再无半点声息!
太玄并不起身,只抬头回道:“可以说成了,也可以说没成!这片天地被锁天封印锁住,天地灵气浓度不够,而且这封印带有天地法则压制,让人金丹难成,也就是说,只要这封印一日不破,这片天地间一日不能出现结成金丹之人!我和师父你一样,乃是虚丹!一旦日后天地灵气浓度足够,重新感悟之下,结成金丹不过易如反掌!”
“而且,如今我虽然乃是虚丹之境,但是胜破碎虚空之境百倍!”
张良道:“如此看来,倒不是我天资不好,机缘不够,实在是天时不对啊!太玄,为师一生经历你尽皆看过,我这一生只后悔一件事!”
“那就是在元神未受伤之前没有察觉到这天地封印,从而破开,白白的耽误了数百年光阴,不仅累的自己身死道消,更让无数英才失去更进一步的机会!为师,是罪人,我祈求你万万不要忘了你答应过我,一定要破开锁天,封······”
张良话未说完便没了声息,诸葛亮跪倒在地:“弟子诸葛孔明,恭送恩师羽化登仙!”
道宫众人一个接一个全都跪倒,齐道:“恭送道君羽化登仙!”
太玄也额头触地,三跪九叩,为张良送终,忽然一阵风起,张良被风吹拂,竟然就这么化为飞灰,随风而去。
诸葛亮本欲出手阻拦,想了一下,手,终究是没有挥出去。
太玄缓缓长身立起,面无表情道:“孔明师兄,各位前辈,速速通知魔殿,佛宗,按照上代道君协定,前来道宫议事,定好破开封印之期,破开封印,了结上代道君遗愿!谢仙子,你派人找回驻守昆仑的张道陵道友,先回来料理师父的丧事,再一起行此大事!”
诸葛亮等人起身稽首道:“是!尊道君之令!”
谢道韫道:“昆仑那里,我亲自走一遭吧!稳妥一些!”太玄点了点头!
谢安带宋缺前往魔殿:祖龙陵寝。谢玄带石之轩前往佛宗:敦煌莫高窟。谢道韫却独自前往昆仑。
众人离去,葛洪和左慈仍旧借九鼎体悟天道,诸葛亮和太玄站于“上天台”顶层,均沉吟不语,也不知过了多久,诸葛亮却开口了。
“师父传给你的传承中没有说摧毁这“上天台”吧!”诸葛亮道。
“摧毁上天台?那如何破开封印?师父一生记忆均在我脑海中,却是没有这段记忆!”太玄回道。
诸葛亮苦笑道:“这是师父事先的安排!为此还让我助他删除了这段记忆!可是我还是觉得该让你知道!”
太玄道:“怎么一回事!”
诸葛亮道:“你应该知道魔殿中有多少人,佛宗又有多少人,佛宗更是魔帝扶持起来的,一旦天地灵气涌入,他们实力定然大增,届时又兴起风浪,你该知道他们是什么人,不仅会灭绝我道门传承,更会绝我汉家衣冠!”
太玄闻言叹了口气道:“是啊!我虽然早知道魔殿和佛宗实力不凡,但却没想到魔殿中足足有十三人,佛宗也有五人加起来十八人,是我道宫的一倍了!”
“你知道么,孔明先生,我曾经很愤怒,为什么在五胡乱华之时,你们道宫中人不出手相助,在进入道宫见到你们这些人之后我便想问,可是自从得了师父的记忆,我才明白是错怪你们。”
“没想到冉闵乃是左慈的徒弟,我实在看不出!”
“更没想到,所谓的五胡乱华,乃是魔帝父子为了长生,血祭十二金人所引起的。更没想到所谓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佛门竟然是他们的走狗,细想来也是了,佛门兴起便在那时,原本汉至西晋间僧人几乎都是西域胡人,那时的佛门还是胡人的宗教,皆为胡人势力,自后赵正式允许汉人出家后,佛门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开始及日后的北朝逐步在中原普及,甚至影响南朝,名列三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