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1.纵横江左!桓辰崛起势不可挡!(1 / 1)

加入书签

郗超离开后。

桓辰将梅长苏与甄平、黎刚单独叫到一处。

梅长苏禀报:“主公,此次有十七家交粮,总计一百一十七万石粮食。”

甄平与黎刚都震惊。

甄平:“这么多粮食,不知道还以为咱们抄了国库。”

“要是江左盟有那么多粮食就好了。”黎刚说道。

桓辰也明白,为何古代扬州最富。

因为,扬州有盐业、纺织业、粮业,这都占了国家GDP的大头。

“长苏,你能把多少粮食弄到江左盟内?”

桓辰的话语惊三人。

“这是要?”梅长苏迟疑。

桓辰笑道:“我要贪污粮饷!”

从未有如此胆大之人。

三人:......

他们有些难以接受,自家主公竟然是大贪官。

梅长苏:“这不好吧。”

甄平:“要是被发现,公子恐怕要完蛋。”

黎刚:“可以少贪一点。”

桓辰语重心长给他们洗脑:

“此次担任粮草督运,朝廷没有薪资给我,也不封我爵位,而我却承担了那么大的风险。”

“并且我算是得罪了江左所有的士族,我终于明白粮草督运为什么是高危职业了。”

“关键,北伐大军根本用不了这么多粮食。”

“不贪个三四十万石粮食,简直是对不起我的脑袋。”

三人觉得他是胡说八道。

只不过,却有一点点道理。

梅长苏想了想:“我觉得可以,这些粮食可以成为主公日后争霸天下的资本。”

甄平:“我终于知道公子为什么要支开郗超了。”

黎刚:“那咱们得赶快行动起来。”

然而,贪污这些粮食没那么简单。

粮食入粮仓,需经过清点。

粮食出粮仓入运船,需要经过清点。

贪污粮食就是在桓温脑袋上动土。

桓辰立刻把鬼......哦不是好主意告诉三人。

“现在这些粮食运到城西粮仓,大概是夜晚子时,那里的守卫疲倦困乏,必定只数粮车数量,不检查粮食。”

“我们只要在途中用假粮食将其掉包,就可以以假乱真!”

很快,四人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有江左盟还有丐帮、福威镖局的助力,此事定可办成。

......

建康宫,御书房。

桓辰持斧钺离去后。

这里就开始了更激烈的讨论。

关键在于北伐何处?

大晋幅员辽阔,占据扬、荆等州。

北方陆地与大魏、大赵、大秦都接壤。

冉闵建立的大魏,占据洛阳、邺城。

洛阳是晋朝的故都,北伐此处符合人和优势,意义重大。

苻健建立的大秦,占据关中长安。

长安靠近荆州,而荆州兵强悍,北伐此处符合地利优势。

石勒建立的大赵,占据河北山东。

大赵因为虐待汉人不得民心,北伐此处符合天时优势。

东晋兵力有限,只能北伐一处。

桓温坚持要北伐关中,因为这里靠近荆州。

而王彪之等大臣坚持要北伐洛阳或山东,因为这里靠近扬州。

显然,众人不想让桓温大本营的势力扩张。

于是。

御书房内,众人就从午后辩论到了下午日落。

与其说是辩论,不如说是吵架。

司马聃都睡了醒,醒了又睡好几次。

褚蒜子也当了一下午劝架的。

“郗司马到!”

外面的太监喊道。

众人本来就是中场休息,各坐在一边的椅子上喝茶准备下一轮口吐芬芳。

这时,郗超到来。

王彪之等人就想到了中午拿着斧钺去筹粮的桓辰。

他出言嘲笑道:“难不成是桓督运,拿到了太后所赐斧钺,却筹不到粮食,所以派郗司马来求援吗?”

琅琊王氏与江左士族有约定。

不可借桓温粮饷。

所以,王彪之如此自信。

郗超入内时,就听得到了王彪之的嘲笑,朗声道:“启禀太后陛下,诸位大臣。方才已经筹得粮草一百一十七万石,正在运往城西粮仓中。”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这哪里是筹粮,简直是抄家。

国库都没那么多粮食。

“堂侄莫要胡诌!”王彪之严肃说道。

说起来他与郗超还沾亲带故,王羲之娶了郗超的姑姑郗璿。

桓温夸奖说道:“郗司马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幸好本帅派你随桓督运,否则不知道他要筹粮到何时。”

“启禀太后,这一位便是已故司徒郗鉴之孙。”

桓温正在褚蒜子面前,疯狂安利郗超。

不过,郗超的脸感觉很烫。

因为此行他并无作用,刚刚还想说什么,褚蒜子惊讶道:“郗司徒之孙?不愧是建康城的天才少年,仅仅用了一个下午时间就筹粮百万。”

郗鉴和陶侃、祖逖、王导、庾亮一个时期的人物,他帮朝廷平苏峻之乱,调和朝局,成为东晋重臣。

桓温又道:“不错!有这样的人辅佐臣下,北伐长安指日可待。”

褚蒜子点头,又称赞了几句。

不过论容貌风姿还有洒脱气度,这个青年还是不如她的阿弟。

郗超忍不住说道:“此次筹粮,皆桓督运功劳!”

话毕,众人惊。

不知道还以为郗超谦虚,或者说想要让功劳。

桓温了解他,知道他不会说谎。

他的儿纸,辣么厉害???

郗超细细将桓辰怎么去逼迫陆氏等家族的事情,娓娓道来。

大臣们听了简直目瞪口呆。

陆离本。

顾巡。

这都是属于榨不出油水的老狐狸与铁公鸡。

往年北方士族与他们斗了许多年,都知道对方几斤几两。

就是这样的人物,居然被桓辰安排的明明白白。

郗超把捐粮清单呈上,众人传递阅览后,瞬间产生了一种苍老的感觉。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桓督运筹粮是有些莽撞,不过瑕不掩瑜。”

“哀家早就说要册封其为少傅,教导皇帝,你们就是不信。”

“桓大将军有个好儿子啊!”

褚蒜子现在又在众人面前安利桓辰。

桓温知道,今日之后。

他儿子纵横江左士族,暴力催粮的事迹一定会流传出去。

蔡谟说道:“太后有识人之能,说不定桓督运会是第二个桓大将军,只不过定要对其好好引导,树立起忠君爱国的思想。”

“此子未来可期!”

年近七八十的蔡谟,都给出这样的评语。

他对郗超都没有这么高的评价。

谁都知道桓辰崛起势不可挡了!

只不过,大家不知道蔡谟口中未来可期的家伙。

此刻,正在损公肥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