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七章:资本主义(1 / 1)

加入书签

“难道是先生新发明的东西吗?我也想见识见识。”

姜诚笑道:“哈哈,四轮马车还没发明出来呢,不过四轮马车可比两轮马车强多了。”

姜诚得意的介绍四轮马车:“我这个四轮马车,最大的特点是转弯不费劲,非常轻松,而且车厢大,最多能做八个人,里面还可以放置固定的桌子,功能热别齐全。”

皇子们一听就被吸引住了,这可是好东西啊。

我国古人制造的四轮车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不能转向。

古代的四轮车其实就是将四个轮子简单地组装到了车架上,两个前轮没法左右转动,这种马车在一马平川的笔直道路行驶还可以,若是稍有转弯,就立刻败给相对灵活的两轮马车了。

所以,古代的四轮货车极少见,而四轮载人马车也只是礼仪性地使用。

再者,古代的马车皆为木质结构,这决定了其载重量不可能太大。

给马车装四个轮子,的确可以增加放置货物或者乘客的面积,然而,木质结构的马车骨架却难以承受这么多的货物和乘客,行驶在道路上很容易发生危险。

所以,尽管四轮马车宽敞、体面,但是其载重量并不能比两轮马车大很多。

何况,四轮马车需要更多的牲畜来牵引,这对驾驶人的驾驶技术也是一种考验。

但是,四轮马车在载重和舒适度方面都完爆两轮马车,如果姜诚把四轮马车制造出来,那绝对会风靡大明的。

周王羡慕道:“四哥真是好运,能和姜先生合作,得到这么好的东西。”

“是啊,四弟已经抢到了千里镜了,竟然还有玻璃和四轮马车,我们却什么都没有。”

姜诚劝道:“哈哈哈哈,各位殿下不必如此,我还有很多好东西呢,都可以分享给大家。”

齐王笑道:“太好了,先生还有什么好东西,给我们说说呗。”

“我有能把食盐提纯的能力,制作的食盐纯白无瑕,一点异味都没有,比市场上的食盐好吃十倍。”

“我还能提炼白糖,制作成小颗粒的白砂糖,甜度很高,和蜂蜜一样甜。”

“我就要这个了,我就要这个了。”

“我也要,我也要。”

秦王赶紧开口,抢先争夺。

晋王不甘示弱,也加入抢夺的行列。

姜诚手往下压,“哎哎哎,你俩不要争,这样吧,食盐技术就送给秦王殿下,白糖技术就送给晋王殿下。”

楚王和齐王喊道:“还有我呢,还有我呢。”

“你俩,我想想……我还会制作纺织机,比现在的纺织技术速度快最少十倍,如果继续改良,速度还能快五十倍不止。”

“纺织机?纺织机有什么好的?”

“是啊,二哥三哥的食盐和白糖都能赚到钱,还是天大的赚钱,可是纺织机有什么好的?”

楚王和齐王年纪小,还不懂纺织机的好处。

周王却说道:“先生,他俩不要的话,我要这个纺织机吧,我喜欢纺织机。”

“哈哈,周王殿下懂得纺织机?”

“嘿嘿,是懂一点。”

“那就请周王殿下给楚王和齐王讲解一下纺织机的好处吧。”

周王笑嘻嘻的给两位弟弟普及纺织机。

“纺织机就是纺织布匹的,把线、丝、麻等原材料加工成丝线后织成布料,咱们身上的衣服都是纺织机纺织的布。”

“咱们现在的纺织机,纺织速度很慢,就是不知道姜先生制造的纺织机如何。”

姜诚解释道:“现在的纺织机都是手工纺织,一台纺织机一天连一匹布都纺织不了,而我制造的这种纺织机,一天能纺织八匹布,速度快了十倍不止。”

“如果有一百台这样的纺织机,那就能为一整个乡镇的人提供衣服穿,如果有一千台纺织机,就能为一个县城的人提供衣服穿,如果有一万台纺织机,整个州府的人都有衣服穿了。”

楚王惊喜的问道:“如果有十万台呢?是不是把整个南京城的衣服都包圆了?”

“哈哈哈哈,楚王殿下太小看十万台纺织机了,如果有十万台纺织机,资本主义就要来了。”

姜诚满怀激动地说道。

十万台纺织机啊,那得需要多大的厂房?多少纺织工啊?

厂房最起码得三十万平方的面积,最起码是四百五十亩土地,这么大的面积,和现代工厂也不逞多让。

而有这么大面积的厂房,才能安置住十万台纺织机。

十万台纺织机,至少需要十五万名纺织工,这么多人,在明代可够得上一个小型城镇了。

再加上纺织工的家人,还有附带的产业,食堂、客栈、粮店、酒肆等等,加起来怕不是有五十万人左右。

这就是中型城市了。

更可怕的是,十万台纺织机,可以为几百万人的衣服做出贡献,带来的税收也是惊为天人。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必然会震惊朱元璋,让他看到商业带来的惊天之举。

让他看看,他瞧不起的商人有多么的厉害。

朱标看到姜诚那满脸憧憬的神情,知道姜诚看到了他们看不到的远方。

随即问道:“姜先生,什么是资本主义?”

一说到这个,姜诚非常兴奋,当场意气风发,开始高谈阔论。

“资本主义?那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且还是国家转型的动力所在。”

“大明的人民有很多需求,比如说最简单的需要是,吃好穿好,这样商人们就会寻找相匹配的商品满足人民的需求。”

“比如说吃的,那就是苏杭的大米(湖广大米是一百年以后才出名的),人人都想吃好的大米,但是苏杭的大米量不够,商人就会去寻找新的大米生产地,或者提高苏杭大米的生产量。”

“这样就催生了生产力的发展,工匠们就会研制各种提高生产力的工具。”

“比如改进犁耙,使其能耕更多的地,改进或者发明水利浇灌技术等等,这样就促进了生产力。”

“生产出来的粮食就够人民吃的了。”

“布匹也是如此,大家都想使用绫罗绸缎,那毕竟比麻舒服多了。”

……

跪求大家的鲜花和评价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