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祖龙的决心,高要的想法(1 / 1)
听到这里。
一脸疑惑的贴身太监才听明白。
高要说自己上学堂的事情,是什么含义。
等后面高要说出了开办学院之后。
这太监才反应过来。
高要提到的上学堂。
是想要告诉嬴政。
这些事情。
要从学堂中的孩子抓起。
这些宛若张张白纸的孩子们。
在儒家人的教授下,自然会把天地君亲师的概念。
深深的刻进脑海。
太监叹息一声。
这个公子。
以后在大秦的发展。
看自家陛下的表情就知道。
那必然是前途无量了。
一旁的易小川有些忍不住。
在高要提到的观念里。
这些百姓家的孩子是需要自费去学习的。
听到这里,易小川有些疑问。
但是碍于嬴政面前。
自己不能逾矩,也就没有开口。
高要不知道自己对话的,就是始皇帝本人。
但易小川知道啊。
易小川还知道。
嬴政此时的神态。
已经注定了,高要所说的这些办法。
注定要施行下去了。
但易小川就不明白。
为什么高要非要让这些人自费上学呢?
不如直接实行免费。
如果实行了免费,那不是有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学习的权利了吗。
这对于大秦朝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啊。
就算易小川真的这么问了。
高要只会淡淡一笑,不予置喙。
这个时代生产力低下。
年幼的孩子。
早早的就要帮助父母干活。
如果家里有人不事生产。
那么负担就会转移到家里其他人身上。
这会让其他人不堪重负。
这个年代最常见的办法。
那些有远见的家族。
每隔几年,会将所有适龄的儿童,聚在一起。
由家族或者氏族举全族之力凑钱。
咬牙让这些孩子试听半月一月。
然后把进度跟不上的淘汰。
反复如此之下。
最后选定一人,倾力培养。
让各家各户摊派钱粮供其读书。
这还是那些有远见的家族。
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成才的学子出来。
可以看的出来。
培养一个成才的学子,在这个时代。
并不是一件什么容易的事情。
而是持续的重担。
而且,这只是个人,家庭的角度出发的。
普及免费教育,这对大秦来说,也是一个无法承受的负担。
易小川的这种想法,仁爱是仁爱了。
但是根本不符合实际。
难道让那些孩子,饿着肚子来学习。
让这些孩子的父母,一直持续的肩抗着白养一口人的重担?
而一旁的高要。
在听到嬴政的夸赞后。
并没有太过在意。
实则是这段时间,类似的话语已经听嬴政说过无数遍了。
高要继续给嬴政讲着,开办学堂的好处。
“长此以往,大秦不说人人都是有识之士,但也会比现在的占比多得多。”
嬴政点了点头。
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人的见识、眼界最快速的提升办法,就是学习。
只要开办的学堂够多。
受到教育的孩童越多。
那么人才出现的概率就越大。
自然,有学识能力,想要报效大秦的人,也就越多。
“所有在学院读书的学子,都可以考功名。”
嗯。
嬴政点了点头。
虽然不知道让这些学子考功名有什么用。
想必高公子必有后招。
“先在本地考,有了功名,就可以担当一些县衙的主簿之类的。”
可以。
这个方法不错。
县衙的官职也不大,让这些考取了功名,得到了儒家法家思想熏陶的人去担任这个职务。
就可以给其他读书人做出榜样。
只要认真学习了儒家和法家思想之后。
就可以有上升的道路。
要知道。
这些县衙里,如果一个家庭有人能考取功名到县衙里任职。
那简直就是光耀门楣的事情了。
而且,受到了儒家熏陶后。这些在县衙里任职的学子。
又会积极的宣扬能改变其命运的儒学概念。
而学习到的法家思想。
又会让这些学子能公正客观的处理事情。
一举两得。
高要等面前这人消化消化。
继续说道。
“等到几年之后,可以开科举,让各地有功名的人,进咸阳参与科举,如此一来,就可以将天下人才一网打尽。”
这。
原以为高要想表达的东西。
刚才已经说完了。
毕竟在嬴政自己的时代。
读书人,除了自己找出路外。
并没有一种。
像是高要所说这样的。
明确的上升道路。
可等高要说出后面这局话之后。
嬴政才真正明白高要想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那就是要开科举,尽收天下人才。
如果高要说的这些达成了现实。
大秦危机尽解。
另一方面来说。
以前读书,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能看得到的利益。
其实大部分学子是没有足够的动力,沉下心去读书的。
现在广开科举,收集天下人才。
就是给了这些读书人,一个登天之梯。
意思就是。
只要你们好好读书。
以后就有可能得到入朝为官,光宗耀祖。
这样下去。
还怕这些学子不刻苦学习吗?
而这些刻苦学习的学子成为了人才,源源不断的进入了大秦的朝堂。
这,就给大秦的万世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
这条路的难度是异常的大。
那些寒门学子。
如果真的有一天走进了大秦的朝堂。
大秦朝堂上的位置就那么多。
寒门学子占据了其中的一部分后。
士族门阀的弟子能够占据的位置,就会减少。
所以。
这个政令施行的难度,可想而知。
一旦施行。
那些士族门阀,必定拼尽全力来阻止这个事情。
因为,这已经损害到这些士族门阀的根本利益了。
而士族门阀,又是秦朝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甚至可以说,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商鞅变法。
为什么在取得了不错的结果,让秦国大力发展的情况下。
最后还是没有得到善终。
就是因为,商鞅损害到了这群士族门阀的利益。
想到这里。
兴奋不已的嬴政微微摇了摇头。
嬴政已经可以预料到。
这条路的艰难程度了。
但是嬴政又无比的期盼,自己能把秦朝带到这条路上。
因为以嬴政的眼光。
已经看出来了高要提出来的这条道路。
其实才是让现在的大秦,万世不朽的真正办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