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孔融危机?玄德义不容辞!(1 / 1)
徐望闻言,眉头微皱:
“孔文举有急事找玄德?”
他思索了片刻,点了点头,随即带着贾诩几人,同赵云一同赶回了州牧府中。
路上,徐望扭头看向贾诩郭嘉荀彧三人:
“文和,奉孝,文若,你们怎么看此事?”
徐望心中已经大概猜到了是什么事,可贾诩三人显然还不知道,彼此对视了一眼后摇了摇头。
“恐怕是危急之事。”
徐望轻叹了口气,不再说话,身后的贾诩三人都是一脸懵逼……
军师这是,又算到了?
……
府上,刘备正有些焦急的来回踱着步子。
堂下,一位年轻将军同样面色有些焦急的等待着。
很快,徐望等人便到了堂上。
见到徐望,刘备赶忙上前,语气有些焦急:
“亚父,您可回来了。”
“文举兄遇到了麻烦!”
一旁那位年轻将军朝着徐望恭敬的抱了抱拳:
“见过徐公,在下太史子义,这次应了北海相国孔融之请,前来向玄德公搬救兵。”
徐望心下了然,朝着对方抱了抱拳:
“原来是太史慈将军,我对将军的大名早有所耳闻。”
“将军不必着急,遇到了何事,可详细与我说说。”
对于太史慈,徐望自然是早有耳闻。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人士,马弓熟练,箭无虚发。
现为避居淮浦的刘繇的手下,也是闻名天下之辈。
随即,太史慈简单说起了事情经过。
原来,半月之前公孙瓒与张辽伏击的那伙青州黄巾溃逃之后,逃回了青州境内。
这伙黄巾残党,不久便因为军心涣散分成了几股。
恰逢当时孔融为了对付青州黄巾,屯兵都昌县城,却被这支青州黄巾残党之一围困。
这支由黄巾渠帅管亥率领的黄巾残兵兵围北海都昌县城,以索要粮草为名,将孔融堵在了县城之中。
仓皇之下,孔融聚集了几千兵士奋起抵抗,但却无法突围。
恰逢太史慈自辽东返家探母,得知了孔融的危局,因此便在自己母亲的劝说下,单骑冲入了都昌县城,见到了孔融。
太史慈本意是想让孔融出兵与管亥军正面对抗,但是孔融军事能力并不出众,对自己并无自信,只想等待外援。
他原本想要派人突破出城,向刘备搬救兵,可是城中却无人敢接下如此重任。
太史慈听闻之后,便自告奋勇接下了这个任务。
孔融闻言劝阻道:
“如今管亥军将都昌围得水泄不通,我麾下诸将都说难以突破,子义你虽然勇武过人,但此事未免太过艰难。”
太史慈慨然道:
“当初文举公对我母亲多有照顾,我母亲也是为了让我报答您的知遇之恩,才让我前来相助。”
“若是我因为此事艰难就不去做,岂不是辜负了文举公的知遇之恩和我母亲的重托?”
孔融这才无奈的答应了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太史慈每天都手持强弓出城,装作练习射箭。
起初的时候,包围都昌城的黄巾军都被太史慈的勇武和箭无虚发震慑到,每天都提心吊胆。
就这样过了几天,太史慈每日必出城练习,黄巾军也有所松懈,索性不再关注他,连站起来戒备的人都没有。
因此几天后,太史慈抓准机会,直接单骑突破出了都昌城。
管亥军后知后觉的派兵追击,却被太史慈使强弓射i杀了数十人,直杀的这些黄巾军闻风丧胆,不敢再派兵追击。
太史慈一路紧赶慢赶,长途跋涉到了冀州境内,今天才终于赶到邺城之中,见到了刘备。
听了太史慈的叙述,徐望也不由得啧啧感叹。
这太史慈,不光武勇无双,智谋也同样过人。
从他突破都昌城的经历便可见一斑。
太史慈看向刘备和徐望,双眼有些血红:
“文举公之前多次带人造访我的母亲,她老人家也颇受文举公的照顾,对我也有知遇之恩。”
“这次出发前母亲曾交代过我,如今文举公受难,我理应赴身相助。”
“我是东莱人,与文举公并无骨肉之亲,也没有同乡之谊……”
“当初也只是因为慕名而相知,更有分灾共患之情义。”
“如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文举公孤立无援,危在旦夕。”
“久闻玄德公向有仁义之名,更能救人急难,此刻文举公正盼待玄德公,慈甘冒刀刃之险突出重围,从万死之中托言于玄德公。”
话音落下,太史慈单膝跪地朝着刘备抱拳道:
“希望玄德公能尽快派兵,解救文举公与危难之中!”
刘备闻言也不禁有些动容,赶忙上前搀扶起了太史慈:
“太史将军如此深明大义,又有勇有谋,置自身安危于不顾,只为解救文举兄,备颇受感动。”
“备自然也不是那等薄情寡义之辈!”
说着,刘备似乎回忆起了什么,缓缓开口道:
“文举兄对备有知遇之恩,当初在讨董联盟之中也曾把酒言欢!”
“备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说着,刘备扭头看向徐望,目光之中有着询问之意。
徐望轻轻点了点头:
“孔文举如今正逢危难,玄德公素来与其交好,我们当然不能坐视不理。”
他没有说的是,孔融如今备管亥军兵围都昌,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当初与公孙瓒联合击退了青州黄巾。
这锅,其实要落在他们头上……
想着,徐望沉思了片刻,开口道:
“玄德公,事不宜迟,我们应当尽快发兵!”
“不如就由玄德你亲率大军十万,发兵北海。”
“解救孔文举于危难之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