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滕王阁序!(1 / 1)
“不行,赌约继续!”
听到周文的话,不少人觉得周文有些得理不饶人了。
毕竟所谓的赌约只是一时兴起,你两貌似也没有多大的仇吧?只是口头之争罢了。
而且,人家兄弟二人主动认输,还道歉,更是献上重宝,差不多得了。
当然,大多数人是占在周文这边的。
“生死状都签了,开弓没有回头箭。”
“听到有人说差不多得了的话,老子想笑!试想一下,如果周文没有才呢?或者只有几首几十首绝句呢?他们会放过周文?”
“对啊!”
。。。
一旁的辰咬武拿出生死状,生死状一式四份,他们四人都有。
辰咬武指了指生死状,“签字,画押,你们兄弟二人把脖子伸直了,等下一人一刀。”
“莽夫!”张昌踪气的整个人都抖动了起来。
张易芝也愤怒了,但无可奈何,不过,这也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情。
但并不是没有一点转机。
因为,张易芝看到台上,自己的父亲张玄朝八王爷那边去了,显然是在求情。
以自己父亲在八王爷心中的地位,此事或许有转机。
“哥,先回去。”
张昌踪也明白,随后兄弟二人退了回去。
而辰咬武则是在周文耳边说了下情况。
“辰兄,这两个鸟人的父亲名叫张玄,是吏部副郎,官居二品,虽然没有世族那么庞大,但在吏部有很高的话语权,吏部尚书年事已高,过不了两年,张玄就任吏部尚书之职。”
“听父亲说过,张玄和八王爷走的很近。你看,现在八王爷身边就有一人,就是张玄,恐怕情况或许有变。”
所谓的吏部,掌管的是国家的人员调动,职位升降等等,换作周文原来世界的话来说,就是人事部。
简单来说,武周的所有官员任职,升职,降职,选拔人才调动等等,都是要经过吏部的。
官可能不是最大,但手中的权利却很大。
周文朝着台上看去,确实有一位中年人在武三居身侧说着什么。
没想到张易芝兄弟二人还有后招。
周文叹了口气,“没事,天下才子和几万人看着呢。”
“可。。。”辰咬武还想说什么,但直接止住了。
因为,他突然在人群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人影!
“张兄,还剩二十首绝诗,你只管作。”说完辰咬武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
这倒是把周文搞的一头雾水的。
随后周文继续作诗。
两百八十一首。
两百八十二首。
。。。
两百九十八首。
两百九十九首。
“眨眼睛,马上第三百首了!”
“是啊,此子作诗当真是如同买菜一般简单。”
“此日一过,百国的文人才子都要震惊!”
“谁说不是呢。”
“武周和蛮荒等几大强国,素来被其他国家称之为莽夫,因为我们重武轻文,现在百国相对而言比较太平,所以百国总是嘲笑武周没有文人才子,现在有了此子,我看看百国还有没有话说。”
。。。
周文咳嗽一声,“诸位,第三百首了,我也不墨迹了,但,诸位,可要听好了,这首诗词,是本人最为得意最为喜欢的一首。”
听到周文的话,所有人哗然。
“我的天,之前的两百九十九首已经堪称神作了,这第三百首,此子居然说是他最得意最喜欢的!”
“换句话说,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前两百九十九首,他还没发力。”
他还没发力。。。
我尼玛。
天下文人才子想死的心都有了。
都两百九十九首绝句了,你跟我说,你还没发力?
周文深吸一口气,“第三百首,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是王勃最为出彩的诗词,而且被后世誉为千古名句,其中的一字一句都堪称千古绝唱。
因为滕王阁序里面的一些东西,武周并没有,所以周文再次解释着。
“可能,里面的一些地名、景点等等,你们没听过,这是正常的,因为都是我杜撰出来的,但绝不影响你们的欣赏。”
很多人都麻木了。
“都三百首了,我们都习惯了,很多地方、景点,我们确实不知晓,但反而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是啊,比如那句,除去巫山不是云,这个巫山,老夫活了八十载,都不知道巫山在哪。”
。。。
周文觉得好笑,还好很早之前就交待清楚了,否则要被质疑死。
而且最早的时候,唐丘也用沉浸式解释了。
既然如此了,周文也不再墨迹了。
直接将滕王阁序搬了出来,也作为这次赌约的最后一诗。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
周文一字一句着。
天下才子也一字一句的欣赏着,私下点评着。
诗过一半。
无数人止不住赞叹了起来。
“好诗啊,又是一绝诗。”
“这个滕王阁,周围的环境当真是雄伟壮丽,也写出了宴会的高雅而宏大的气势。”
“滕王阁就坐在这片吞吐万象的江南大地上,好不美妙。”
可有些人却皱起眉头来。
“不得不承认这是绝句,但。。。你们不觉得和前两百九十九首相差无几?而,此子却说,这首诗是他最喜欢和最得意的,这就有些显得不太妥吧?”
“是啊,我觉得春望就不错。”
“我特别喜欢那首长恨歌,当真是天下无双。”
“我觉得蜀道难真是巅峰之作。”
一时间,无数才子开始回首周文之前的诗词。
因为这首滕王阁序也是绝句,都是绝句,那就反而显得有些平庸了。
就在这时,周文后续的一句,打破了所有人的思想,再也忍不住了!
滕王阁序过半,前半段确实非常不错,但少了灵魂。
而这一句则是灵魂所在!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