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012 让我们迎回国之重器!(求鲜花求收藏!)(1 / 1)

加入书签

对于徐院士的异常。

身后的一众专家们自是看在眼里。

只是他们弄不明白。

徐院士为什么会突然这么激动。

要知道先前那些图纸他们也都研究过了。

技术理论确实可行。

但距离造出来还很远。

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解决。

就算展示在镜头前的那张图纸。

解决了某个重要的技术难题。

也不至于让徐院士这么激动啊。

到底那图纸上写了什么?

正当许多专家迫不及待的想要凑近过去观察时。

就听见徐院士用万分颤抖的语气说道:

“1nm?真的是1nm?这怎么可能?!”

听到这话,瞬间满场哗然。

围观的专家们无不震惊到了极点:

“1nm?!这是在开玩笑吧?!”

“光源呢?材料呢?他都怎么解决的?”

“还有量子隧穿效应,又该如何规避?”

“不会是湾积电宣传的那种5nm,3nm吧?”

..........................

专家们乱成了一团。

而观众们同样也是吵嚷不断:

“这图纸上写的啥,倒是说清楚啊。”

“是啊,看专家都这么激动,难道是很牛逼的东西?”

“牛逼在哪倒是给我们讲讲啊!”

“哎呀,我一个文科生都快急死了。”

...........................

似是对直播间的骚动十分满意。

苏墨开口解释道:

“先前我已经跟大家说过了。

制程越小越先进。

阿斯麦造出的EUV光刻机。

能够量产7nm的芯片。

对于制造下一代5nm芯片的光刻机。

他们也已经进行了研发。

采用高NA技术。

估计再过三四年就能进行量产。

至于湾积电的5nm。

大家笑笑就行。

他们的5nm可能还比不上英特尔的10nm。

那并不代表真正的制程。

目前业界最顶端的技术还在朝着5nm迈进。

而在5nm之后。

还有3nm。

2nm。

1.5nm。

到1nm。

至于1nm以下,几乎不可能。

因为那是物理学的极限。

目前人类的物理学根本达不到1nm以下。

如果能进行1nm以下尺度的光刻。

并且稳定成型。

那将意味着人类可以以原子为单位构建自己想要的物质。

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量产《三体》当中的【水滴】。

到时候还造个屁的芯片,直接朝着宇宙进军算了。”

听着这番讲解,观众们大致理解1nm的价值所在。

而苏墨又继续开口说道:

“这份设计图所制造的光刻机。

实际上是用来生产5nm芯片的。

但对于5nm以下。

它也给出了详细的技术路线和制造方法。

极限能够推演到1nm。

并且根据这上面给出的理论依据和相关参数。

那是确实能够实现的。

也就是说。

拿到这份设计图。

在想办法量产5nm光刻机的前提下。

还能提前对未来进行布局。

甚至是赶超国外。

先他们一步研发更高级的光刻机!”

听到这里,观众们全都激动了。

可对面的专家们却再也坐不住了。

当即就有心急的靠近摄像头开口问道:

“现在7nm制程的硅基芯片就发现过量子隧穿效应。

越往后,这种效应就越明显。

电子不按规定的路线走。

芯片根本就造不出来。

你这1nm又该如何解决量子隧穿效应?”

“解决这个效应肯定是做不到的。

那是物理学的极限。

是量子力学的极限。

但降低影响还是能做到的。

比如说,更换材料。”

事先研究过图纸的苏墨,侃侃而谈道:

“碳纳米管自身的材料性能远远优于硅材料。

碳晶体管的极限运行速度。

理论上比硅晶体管快至少10倍。

功耗却降低到十分之一。

设计图中已经给出了碳基芯片的技术细节和制备方法。

如果你们拿到了完整的图纸。

至少到1nm之前,都无需担心未来的进程。

现在你们应该能够理解这些图纸的价值了吧?”

众多的专家们激动到脸庞发红。

久未出声的徐院士。

忽然表情凝肃的对苏墨说道:

“这些图纸你要保存好,不得再对外泄露。

我这就联系公安那边的同志们。

帮忙查找周行知家人的下落。

同时还会将这件事向上面禀报。

在我们到来之前,你千万要注意好自身安全。

绝对,绝对,绝对不能让那些图纸出事!”

说完他转身看向身后的专家,大手一挥,当场下令道:

“让我们行动起来。

迎回国之重器!”

一众专家们立刻轰然应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