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章 快去西天请东方上仙(1 / 1)

加入书签

李二这几天心情不错。

根据东方上仙的法子,令人束手无策的蝗灾已经控制下来,长安城郊外的百姓有了捕蝗的经济来源,暂时不用忍饥挨饿。

长安城内一片繁荣,他甚至将每晚的宵禁都取消了。

但眼下有一个问题摆在他面前。

蝗虫终有捕猎一空的时候,短暂的繁荣过后,粮食匮乏的问题,将重新成为头等大事。

旱情还在继续,谁也不知道何时才会结束,若是再维持几个月,一些百姓恐怕颗粒无收,届时饥荒的问题依旧无法解决。

当然,眼下最关键的难题是,距离秋收还有四月之久。

四个月时间,如何才能安然度过?

每次想到这个问题,他的心情便再次沉重起来。

朝堂之上也是一片愁云惨淡,众大臣抓耳挠腮,苦无对策。

“今日之内,必须想出解决之策,提前做好准备,以防情势蔓延开来!”

李二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含怒,向群臣下了最后通牒。

蝗灾的事情历历在目,就是因为没有提前预防,事后又没有及时举措,险些酿成大祸,若非东方上仙提出的良策,此时长安城恐怕已经开始动乱。

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无论如何,他也不能看到饥荒在眼皮子底下发生。

“百姓之所以缺粮,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城内粮价居高不下,无良奸商抱着囤积居奇的想法,妄想发国难财,依臣所见,必须对其进行严惩,没收他们的粮食,用于赈济周边百姓!”

一名官员出列,神情激愤地禀报道。

李二闻言,眉头紧皱。

城内粮价过高之事,他早已听说过,对那批贪得无厌的粮商同样厌恶至极。

“段爱卿所言有理,平时倒也罢了,如此危难之时,这群商人竟不识大体,良心蒙昧,着实可恶,若不进行严惩,难消心头之恨。”

“陛下,不可!”户部尚书刘政会赶忙出列,“之前朝廷已经对各大粮商发布过限价令,虽然粮价依旧偏高,却在应允范围之内,若因此将他们问罪,有损陛下威信。”

李二沉吟片刻:“既然无法问罪,那就重新颁布限价令,将粮价彻底打压下去,若有人不服,再行问罪处理!”

刘政会苦笑:“商贾之事,本是自由竞价原则,物稀则贵,物盈则贱,朝廷可以颁布政令,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控,却不可过分干预,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适得其反?此话怎讲?”

刘政会道:“每逢灾年,粮价过高已是常事,一方面自然是粮商贪心,哄抬价格,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百姓恐慌,在家中囤积大量粮食,导致流通在外的粮食骤减。”

“而过度打压粮价,当粮商们觉得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会亏本时,粮商们要么继续囤积,要么将粮食转移到其他州府,到时长安城内粮食稀缺,有钱都难以买到。”

“其次,外地粮商知道这边情况后,断然不会继续往城内运粮,相当于截断了城内补给,时间一久,长安城内将一片大乱。”

李二心情烦躁,没想到小小的一个打压粮价的举动,会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那依刘爱卿所言,朕无法对这些粮商出手,只能任由他们卖出高价粮?”

刘政会道:“只可谨慎微调,不可超出粮商预期。期间可派人暗访调查,若有超出限价令者,方可严惩以杀一儆百。”

李二问道:“难道就没办法让粮商们心甘情愿地降价?”

“这……”刘政会道,“除非旱情立刻得到缓解,保证秋收之粮,如此百姓自不会惊慌囤粮,粮商们也会想方设法,赶在秋收之前,将积压的粮食售卖出去,将损失减到最低。”

“如此一来,粮价自然就降下去了!”

李二仰天长叹:“此乃天灾,凡人如何决定?”

他望了一眼众大臣:“难道爱卿们就没有其他办法了?”

众人沉默不语。

按照以往方法,朝廷拿出钱粮,出面赈灾,危机自然就解除了。

只是,刚经历渭水之盟,当时为了让颉利、突利退兵,国库几近空虚,根本拿不出多余的钱来。

虽然对外宣称,李世民是以疑兵之计,让东突厥退的兵,但那不过是明面上的粉饰,二十万大军阵列于距长安不到40里的泾阳,若没有足够的好处,对方焉会退兵?

此事对李世民而言,乃是奇耻大辱,众大臣心如明镜,无一人敢提及。

长孙无忌出列道:“不若去向太师请教?太师乃是仙人,千百年难解的蝗灾,尚且被太师随手解决,区区几名粮商,自是不在话下!”

李二豁然开朗:“对对对!朕怎么将东方上仙给忘了?快来人,去将上仙请来!”

吩咐完,他又觉得不太合适,忙道:“不必了!退朝!朕亲自去请教上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