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出城激战(1 / 1)
两人瞬息间就交手了十来个回合。
任凭王凤啸的攻势如何凌厉,但是都难以突破蒙古将领这一杆长枪的封锁。
王凤啸只觉得蒙古将领的力量大到惊人。
或者说根本不是人。
人类怎么可能拥有这么强大的力量。
他的天生神力,再加上武器的优势,居然丝毫撼动不了蒙古将领。
蒙古将领的枪越来越重,王凤啸渐渐觉得招架不住。
但他没有后退,一股怒火在他胸中燃烧。
在襄阳城里憋屈了三天。
再加上刚见面时蒙古将领的嘲讽,让他觉得就算是死也要拖着对方一起死。
王凤啸不退反进,手中大斧冲着蒙古将领的头颅砍去。
郭靖看出不妙,他运气内力大喊道:“凤啸不要冲动,该回来了。”
王凤啸此时哪里听得下去,他就像是一头红了眼的公牛,只知道朝着蒙古将领不停地进攻。
蒙古将领见眼前的敌人已经失去理智,胸有成竹,不徐不疾地用手中长枪格挡王凤啸的进攻。
他不急着杀死王凤啸,只想让王凤啸陷入险象环生的境地。
他想利用王凤啸,引出襄阳城内的守军。
郭靖对蒙古将领的谋划心知肚明,但他又不得不上当。
此前他已经在众人面前承诺王凤啸如果不敌,立即撤退,他会在城上接应。
虽然王凤啸上头了,不仅不撤退,还一味进攻。
可毕竟王凤啸真的落入险境,他不出手,恐伤了众将领的心。
此时王凤啸所在位置,离襄阳城墙足足有两百米。
郭靖只能清点兵马打开城门,带着两百人的小队前去接应王凤啸。
古代战场两方将军阵前交战,士卒们都会退开几十米的距离。
特别是攻城战,假如不创造出一个足够安全的环境。
那么城内的守军将领必定不会出城应战。
这也是郭靖的机会。
他只要快马加鞭,救出王凤啸之后不再恋战,立马撤离。
就不会陷入蒙古大军的包围之中。
蒙古将领见郭靖出城,就不再留守,一杆长枪连连刺出,带起呼呼风声。
王凤啸本来还能勉力抵挡,但此时蒙古将领动了真格。
他只觉得置身在海浪之中一样,四面八方全是袭来的枪影,接都没法接。
就在郭靖策马奔腾的数秒之内,王凤啸就身中三枪,肩头手臂大腿。
此时王凤啸才知道怕了。
双方实力差距太大,他就算舍生忘死,恐怕也只是给敌人的军功章上添上一笔。
王凤啸调转马头,用力拍击着马屁股,想要逃离战场。
蒙古将领岂会坐视不管。
他拿起放在马背上的短标枪,用力投掷。
只见标枪划过长空,留下一道气浪,带着呼啸风声,就扎向王凤啸的后背。
郭靖此时离王凤啸,足足有五十多米。
无奈之下。
他只能死马当成活马医,抬手打出一招飞龙在天。
十数丈长的黄金长龙,从郭靖手中飞出,呼啸击向空中的标枪。
可惜标枪毕竟是实体。
重十几斤。
加上蒙古将领的神力,势不可当。
郭靖的掌力再强,面对这标枪也无可奈何。
虽然让标枪慢上数分。
但是标枪还是将王凤啸穿心而过,扎了一个通透。
郭靖见王凤啸已经死了,心中生出退意,抬手发出军令,让两百人小队跟他一起撤退。
但蒙古大军又岂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三千多名蒙古士兵围了过来,就想将郭靖和这两百人小队一网打尽。
但这三千人与郭靖距离还有一百多米,以郭靖的马力,想要摆脱他们,绝非难事。
就在郭靖想要退走时,他身旁两边的空地突然塌陷,从中冲出一队队蒙古士兵。
郭靖叹息道:“能神不知鬼不觉的在我们眼皮底下,埋藏如此多的兵力,并不是常人所为,应该与半兽人有关。”
虽然被包围,但郭靖久经战争,加上武功高强,又哪里会怕。
之前不愿出城,也是害怕遇到这样的埋伏。
此时真的遇到了。
他面不改色,淡定从容地从身后拿起双枪突出重围。
加上后面出现的蒙古士兵,此时郭靖的两百人小队足足被五千多人围在中间。
城墙上的众将领见状,顿时下令要打开城门,大军出击前去营救郭靖。
但郭靖运气内力长啸一声:“不准开城门,违者斩立决。”
郭靖在军中威望无双。
他如此下令,没有一个人敢违背。
蒙古士兵攻势凶猛,无数长枪如雨滴,一般向郭靖袭来。
郭靖双枪如同游龙一般在身周不停转动,将蒙古士兵袭来的长枪一一格挡开来。
不仅如此,一旦寻到破绽,郭靖一掌便能拍翻十几名蒙古士兵。
但军队交战,与寻常武林高手间对决大不相同。
郭靖就算能一掌打翻十几名士兵。
但须臾之间,就又有人替补过来,如潮水一般连绵不绝。
不过郭靖也不是没有帮手,他还带出了两百名士兵。
这些士兵都有一定武学基础,是襄阳城内的精兵。
就算被五千多人包围。
这些精兵也面不改色,随着主将一起向前突破重围。
有郭靖当作枪头,加上有这两百名精兵,当成枪杆。
居然真的在五千名蒙古士兵的包围中,一点一点地向着襄阳城突围。
在城墙上的黄蓉,见到此景,脸上不由露出喜色。
她对靖哥哥当然有十足的信心。
但毕竟在战场之上,刀兵无眼,又怎么可能不担心。
黄蓉本想出城接应。
但郭靖有令在先。
她也担心自己一旦出城,其他将领会按捺不住跟着他一起出城,这就中了蒙古人的诡计。
就在这时,变故突生。
这五千名士兵中,有十分之一脸上出现淡淡的绒毛,身上长出了各种各样动物的器官。
这五千名士兵里居然有五百人是半兽人。
这些半兽人一出现,郭靖与两百名精兵的压力大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