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老祖借钱,吓哭沈家!(1 / 1)
当晚,金陵城雾气蒙蒙,今年的秋雨似乎提前报到。
风卷雷电,一辆马车持着朱元璋的御令,匆忙穿行于夜色之中。
马车抵达深宅大院时,整座金陵城已淹没在倾盆大雨之中。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雷声。
那名宦官淋得如同一只落汤鸡,急步踏入宅院。
“皇上有旨,特命咱家前来传话,明日圣上亲临贵府,借用一些物事。”
“咔嚓!”
一道闪电照亮夜空,
把宦官的脸映照得如同白纸一般。
宦官的身影在倾盆大雨中急忙跃上马车,急速驶向紫禁城的方向,消失在雨帘之中。
沈家家主沈旺,目送那消失的背影,无力地跌坐在泥泞之中,任由暴雨将他的衣衫浸透。
他口中不断重复:
“完了,沈家这下是真的完了……”
那朱氏皇帝,何许人也?
乃是一国之君!
自古帝王,何曾向人借过何物?
统御四海的皇帝,有何需求借自他人?
除了项上人头,还能有何物!
他们口中的“借”,不过是粉饰,这满门抄斩的预兆,如何能让人心安?
在大明洪武年间,若说有哪家财富能与皇室朱家比肩,那必是沈家无疑。
提及沈旺,或许知者寥寥,但他的父亲沈万三,却是声名显赫。
沈万三,元代首富,商界巨擘,其名流传至今。
世间传说他因与朱元璋共筑金陵城墙而触怒天威,终被流放云南,然而事实却非如此。
沈万三一生未曾与朱元璋谋面,甚至未及见证明朝的诞生。
其长子沈荣的墓志铭已为世人所知,沈荣生于1300年,而洪武改元,已是98年后的1398年。
按照这种说法,如果沈万三在十岁之际便有了长子,那么到了洪武年间,他也已经是一位七十八岁的老者了。
然而,这岂不是太荒谬了?十岁稚龄,怎么可能就为人父母?
事实上,沈氏家族并未涉足金陵城墙的建造,他们仅为朱元璋修建了一些亭台楼阁,说到底,不过是承包商的角色。
朱元璋最初对沈家确实关怀备至。
毕竟沈万三的发家史与朱元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从佃农到逃荒。
最终因为理财有术,被江南豪族陆道源看中,成为其女婿,最终成为一代富商。
沈旺两兄弟也十分懂得分寸,因此沈家还得到了朱元璋的一些小官职赏赐。
但沈家被流放至云南一事,并非如外界传言那般,是朱元璋因嫉妒其财富。
真正的原因是沈旺的女婿顾学文有一位名叫王行的朋友。
在历史上,王行或许并不出名,但在他的朋友圈中,顾学文却并非举足轻重的人物。
而王行的其他朋友,如吴王张士诚、大明荣国公姚广孝、大明大将军凉国公太子太傅蓝玉等,皆是显赫一时的人物。
能够结交这么多显要人物,且能全身而退,可见王行在这些人中的声望和受到的爱戴。
在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掀起巨浪,沈家未能幸免,一家老小被逐至云南,名门望族的荣光就此埋葬于岁月尘埃。
沈旺回首,曾经金碧辉煌的家园如今只剩落寞。
他对仆从们无奈地宣布:
“你们各自拿些东西,各自寻生路去吧。”
此话一出,整个宅院顿时陷入一片匆忙之中。
沈旺望着忙碌的下人,嘴角泛起一抹苦涩的笑容,内心深处感叹着世态的冷暖与变迁。
此时,一把油纸伞为他遮住了飘洒的雨丝。
他抬头,见到满头白发的老管家阿福,心中涌起无限感慨。
“阿福……”
沈旺声音哽咽。
而老管家却提出了一个意外的请求:
“老爷,这把您坐的椅子,我可以带走吗?”
不等回答,阿福便将椅子抽走,顶着风雨匆匆离去。
那夜,沈家上下无人入睡。
翌日,晨光熹微,雨势减弱。
朱元璋一早起身,他已事先安排了辍朝一日。
身着便装的皇帝,与侍从二虎一同走向外城。
不久,当他们目睹了沈家破败的景象,不由得惊愕驻足。
原本气势非凡的大门,如今只剩下一扇,显得凄凉。
门房内空空如也,连一张板凳都不见了踪影。
“二虎,咱们是不是找错了地方?”
朱元璋疑惑地问。
眼前的景象,哪里像曾经的大明首富之家?
二虎也迷惑了,他犹豫地走向那个坐在台阶上的褴褛老人。
“主上,我去问问那位老者。”
小心翼翼地,二虎靠近老人,轻声询问:
“老先生,这里是沈家吗?”
老人慢慢抬起头,二虎瞬间认出了那曾是金陵巨贾的面孔。
“沈老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