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如何未遵循祖训取名!(1 / 1)
朱元璋踏入小院,苏远兵立刻会意。
将手中的纸钞轻轻放下,礼貌地告辞:
“黄老爷来了,我不便打扰,先行告退。”
说罢,他转身离去。
朱元璋随意在一旁的石凳上落座。
神秘地从袖中取出一小坛酒,自斟自饮,显得颇为落寞。
秦放听到酒水倾倒的声音,关切地询问:
“黄老爷,可是家中有什么烦心事?”
朱元璋叹息一声,点头道:
“是啊。家中有些烦心事。”
接着话锋一转:
“秦先生,我心中着实苦闷,想听听您对于我大明历代皇帝的看法。”
朱元璋心中所思,乃是他的后裔。
那些被史册记载的皇帝们,究竟是否值得他废长立幼的忧虑。
秦放听出了‘黄老爷’话中的试探,不禁微笑道:
“老爷子,您所好奇的,应是天启与嘉靖二位皇帝吧?”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点头道:
“正是。”
秦放缓缓点头,徐徐说道:
“世人皆言天启为木匠天子,然而实际上,他并不似史书中描绘的那般荒唐无度。”
“我所记载的,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罢了。”
朱元璋侧耳倾听,眉峰微微锁起,低声嘀咕:
“他还是偏爱做木工活儿吗?”
秦放接着分析道:
“天启登基时年仅十七,轻易地被标榜清流的东林党人误导。”
“世人谓其时为‘众正盈朝’。”
“但不久,天启便察觉这些所谓的清流,除了口若悬河,别无长处。”
“他们非但不够忠诚,也不够贤能。”
“于是天启皇帝开始提拔那些听起来忠诚贤明的宦官,以抗衡东林党。”
“他之所以名声不佳,正是由于东林党人的怀恨在心。”
秦放的话让朱棣宽慰了不少,他轻轻点头。
“他们并非昏庸,只是个性过于鲜明。”
朱棣插话道:
“父亲,您看,并非如您所想。”
朱元璋听后,心情明显有所放松。
秦放的声音继续响起:
“其实,他们二人的个性还不算最为突出。”
“想想正德皇帝,他的个性不比嘉靖更鲜明?”
“江南王爷叛乱,他竟然两次释放又两次擒回,还偏爱娶寡妇,结果导致皇室无后。”
“至于嘉靖的孙子,天启的祖父,不也是二十多年未曾上朝?”
“而天启的父亲朱常洛更是离奇,登基不过月余便驾崩,连个像样的年号都没留下,我到现在都没记住他的年号。”
在那个静谧的小院内,朱元璋听闻‘朱常洛’三字。
顿时感觉一股热血冲上头顶,心中更换储君的决心更加坚定。
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着。
但片刻之后,他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朱常洛?!”
他的声音中带着疑惑和震惊。
……………………
院子里,死寂笼罩了一切。
“祖训中明明是‘高瞻祁见祐’,何来‘常’字辈?”
朱元璋的眉头紧锁,显得极为困惑。
旁边的秦放也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一头雾水:
“难道他们没有遵循祖训取名?”
朱元璋的眉头皱得更深了:
“高瞻祁见祐……高瞻祁见祐!”
他和朱棣几乎在瞬间明白了,大明的历史似乎出现了不可预料的偏差。
原本安宁的小院,转瞬间被浓烈的杀意笼罩。
经过一段漫长的沉默,朱元璋那低沉的声音终于再次响起,
“老四,你不是对学问颇有研究吗?”
“解释一下,这个‘高瞻祁见祐’究竟是怎么回事。”
面对朱元璋的质问,朱棣紧张得冷汗立刻湿透了额头。
他怎么知道,大明皇帝何以忽然化名为高瞻祁见祐?
思绪在脑海中飞速旋转。
“父皇,必然是燕王朱棣的子孙中,出现了叛逆不孝之辈!嗯,秦先生,此言是否当真?”
“还是说,是兄长逝去后弟弟继承,朱棣大哥家断了香火?”
朱元璋猛地一掌击在桌上,指着朱棣的鼻尖怒斥:
“你胡言乱语!”
朱标如今已有三子,即便他日后无子,也不至于断绝后嗣。
即便真有断绝之事,也应始于秦王一支!
秦放在一旁微微皱眉:
“这非你四子之过,实因我尚未讲述至此。”
朱棣几乎泪流满面,急忙暗示:
“秦先生,难道真是燕王后裔不孝?”
对于“兄终弟及”的说法,朱棣自己都不甚相信。
他更愿意将责任推诿给后辈。
秦放含笑指出:
“朱棣,你此言差矣。”
“研究历史,须秉持实事求是之心,不可单凭主观臆测。”
“朱棣起兵,本是己身之决策,与后世子孙何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