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明朝辉煌,毁于小冰期!(1 / 1)
这位在朝堂上以一己之力对抗众多淮西贵族的清流领袖刘基,竟也有词穷之时,这让朱元璋倍感惊奇。
“秦先生,敢问这地理小冰期与我国未来运势究竟有何牵连?”
“即便如您所言,小冰期真的降临,它对我国又会有何等影响?”
刘伯温显然对秦放的论调感到面子受损,有些不安。
秦放却从容不迫,淡然回应:
“看这大明朝,何等辉煌,不是有言曰‘治隆唐宋,超越汉唐’?”
“然而最终,不也是消逝在小冰期的阴影下?地理变迁与国运兴衰,岂能说毫无瓜葛。”
话音刚落,学堂内一片死寂,仿佛连风声也停歇。
每个人都屏息凝视着坐在那里的秦放,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火光。
大明竟然会因小冰期而亡?
“秦先生,你真的认为大明是因小冰期而终结的吗?”
朱元璋带着震惊与质疑追问。
秦放对此并不感到意外,毕竟在这西南山区支教,遇到的许多人都是明朝将士的后代,对大明有着特殊的情感。
沉思片刻,秦放觉得还是应该安抚一下在座的人心。
“大唐国祚二百八十九年,两宋合计不过三百一十九载,前汉存世二百一十年,后汉也有一百九十五年的光景。”
“大明两百七十六年的辉煌,已足以上榜史册的强朝之列。”
此时的朱元璋,就像确诊癌症的病人,心情沉重无比。
而面前的医生还乐观的说道:
“虽然是癌症,但还能活上一年。”
不仅仅是朱元璋。
在场的所有人,都因秦放的话而心惊胆战。
朱元璋像是失去了所有力量,颓然跌坐在门槛边的木凳上。
死亡是每个人的宿命,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人们总是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同样,对于一个王朝的命运,也是如此。
即使是在朱元璋于金陵庄严宣誓的那一刻,大明的终结便已注定。
然而,当这个终结的具体时间被明确告知时,朱元璋仍然无法接受。
屋内的诸王也一个个垂头丧气,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突然之间就要面对这样的结局,实在是太过残酷。
唯有朱标深吸一口气,尽力保持着镇定,向秦放询问:
“秦先生,这个小冰期,究竟指的是什么?”
作为朱标的老师,秦放对于学生的求知欲感到欣慰,没有老师不欣赏勤于提问的学生。
“这个小冰期,亦称为明清小冰期。”
“实际上,在我们的历史记载中,还遗漏了一个气候异常期,那便是在小冰期之前,大约是洪武三十年期间的那段岁月。”
“四百年的中世纪温暖期终于画上句号,接踵而至的是全球的寒意加深。”
“气候变迁如潮起潮落,随着温暖退去,粮食短缺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
“到了明朝末年,小冰期的寒潮达到了顶点。”
“自崇祯元年开始,陕西赤地千里。接下来五年遭遇大饥荒,六年大水,七年秋天蝗虫蔽日、饥荒肆虐,八年九月西乡干旱,略阳又被洪水淹没,民居毁于一旦。九年旱灾与蝗害并发,十年秋天颗粒无收,十一年夏天的蝗虫遮天蔽日,到了崇祯十三、十四年,旱魃持续肆虐……”
“更兼崇祯年间八月飞雪,以及那场致命的鼠疫,使得京营士兵十死八九,国势怎能不衰?”
当秦放将一连串明末的灾害如数家珍般道来时。
即便是已有心理准备的朱元璋等人,内心也不禁感到震撼。
朱元璋冷哼一声,反驳道:
“若朝中有贤君能将,妥善调度,即便遭遇此等灾害,也不至国破家亡!”
身为出身草莽的他,深知百姓遭受灾害时,不会轻易选择造反,他们更需要朝廷的支援,除非是走投无路。
秦放却仍旧坦率地继续分析:
“崇祯帝本身并不是导致亡国的君主,他一即位便惩治了奸臣,朝堂风气也有了新的气象。”
“但黄老爷子,您有没有想过……”
“小冰期的威力,不仅仅局限于我们中原大地。”
“中原的粮食产量下滑,难道边塞之外,女真、鞑靼就能独善其身?”
“粮食短缺的女真,又将何去何从?”
“别忘了,中世纪温暖期才刚刚过去,那曾被视为不毛之地的辽东,竟也孕育出千里沃土。”
“这,便是推动唐代契丹兴起的根基所在。”
“两百年过去,到了明末,女真人凭借农牧渔猎,抗灾能力不知不觉间已经超越了以农耕为本的大明。”
“当辽东的土地不再丰饶,你们认为女真人会选择何种道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