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7章 教育一旦被垄断,那皇帝也要依赖!(1 / 1)

加入书签

“唉………”

朱元璋的叹息在小院里激起层层涟漪。

秦放带着困惑的笑容询问:

“老爷子,怎么儿媳妇儿活了,你却仍皱眉不展?”

在场众人除秦放外,皆心知肚明,朱元璋定有要事欲询秦放。

此刻,院中并无旁人,连苏远兵也已被秦放支开去煎药。

“秦先生,您或许不知。”

“村中其实藏龙卧虎,有几个识字通文的,遇事我总爱找他们商量。”

‘黄村长’的话未说完,秦放便接口道:

“您是指东林党吧?”

秦放虽是看不见,但是感觉却是十分敏锐。

这个村子虽与尘世隔绝,却一应俱全。

但他并未过分关注,深知这样的村子能长期独立,定是因为自给自足,满足了一切需求。

提及东林党,朱元璋的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

“正是,难道离了他们,这天下就真的无法运转?穷苦人家的孩子,难道就真的无法掌管这天下吗?”

秦放在一旁淡然地插话:

“数十年前,便有那等地界,仅凭寒门之子,亦能将国政打理得井井有条。”

朱元璋与朱标等人闻之,无不惊诧万分。

在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中,皇帝与士大夫乃是国家治理的不可或缺之双翼。

自古至今,帝王与士人共治天下,仿佛成了铁律。

纵然历史上有不少君主试图摒弃士大夫。

但最终,士大夫阶层依旧稳固如初。

朱元璋惊疑地盯着秦放,脱口而出:

“这,这岂不是沦为了蛮夷之邦?!”

朱标等人虽对士大夫阶层颇有微词,毕竟他们是大儒宋濂的门生。

从小被教导的理念便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内心深处却依然认为天下无士大夫不可。

面对“蛮族”这一说法,秦放眼中闪过一丝轻蔑,反问道:

“那么,我华夏之所以被称为华夏,又是为何?”

“服饰之盛,誉为华夏之华;礼制之尊,号为夏之大。”

“此等辉煌,与那些士大夫何涉?”

朱元璋随即叹息:

“我曾想撤换那些人,易如反掌。”

“但换下这些人后,又能如何?不过是另选几家士族,继续填补空缺。”

朱元璋的困扰正在于此。

替换掉一两个家族或许简单,哪怕是将江南的士族一网打尽,对朱元璋而言亦非难事。

但杀伐之后,江北的士族依旧。

最终,除了骂名,他恐怕仍将面对一群冥顽不灵的腐儒,他们非但不会对他心存感激,反而会指责他草菅人命!

秦放此时正为常氏把脉,同时继续发表看法:

“东林党为何能在明朝威逼皇帝?真是因为他们才智过人?”

“非也!”

“根本在于他们掌控了教育!教育一旦被垄断,皇帝便越加依赖他们。”

“追溯至唐,更有五姓七宗等世家大族,把持朝堂接近千年。那时,百姓连书都买不起,寒门英才如何能脱颖而出?”

“即便是李世民那般英明的君主,也不免再三向士族门阀妥协。”

朱标闻言,面色渐渐阴沉。

“先生,此言差矣。”

“他们不是自称传承圣人绝学吗?”

“我大明文教盛行,何曾听闻有人阻止他人求学之事?”

“印刷术的进步,使得书籍价格降低,普通民众也能够承担。”

“理应看到,贫家子弟也应逐渐有了与江南士族竞争的能力。”

确实,得益于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书籍价格大幅下跌。

因此,太祖朱元璋才会倡议每户藏有《大诰》一书。

家中藏有《大诰》者,犯罪可减轻处罚。

各地书院纷纷涌现,这无不证明,书籍已经普及至百姓之家。

在这个时代,阻挡贫寒学子求学之路者,必受世人唾弃,无需天子下令。

地方政府官员便会采取措施,严厉惩处这样的行为。

听到此处,秦放轻轻摇头,嘴角泛起一丝笑意:

“确实,白马驿之难标志着五姓七宗的终结,然而士大夫阶层并未消失。”

“他们作为既得利益者,自然深谙适应变革之道。”

“他们从直接的控制,转向更为隐晦的间接方式,以迎合时代的潮流,从中寻求最大化利益。”

全场听众皆显困惑,面面相觑。

“转变?”

“正是!”

“昔日的豪门士族或许不再称霸朝堂,但新的豪绅阶层崛起,他们依旧属于士大夫,只是形式有所改变。”

朱标困惑地问:

“那么,自宋朝以来,士大夫们究竟是如何通过间接手段控制教育的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