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0章 一个坚固如钢铁的联盟!(1 / 1)

加入书签

秦放此言一出。

在场众人瞬间眼前发亮。

若真按秦放的计划行事。

表面上,朝廷的税收似乎并无增减。

实则将引发巨变。

尤其在灾害年份,朱元璋可以名正言顺地增加赋税。

同时免除持有一定土地额度以下者的税负。

于是。

即便国家因征战需要额外征税,也只需向那些富有的乡绅征税。

这些肥头大耳的家伙。

就算被压迫至极,也不敢轻易造反。

如此一来。

朝廷行事无疑会更为顺畅。

财力充裕者多负担,贫困者则少负担甚至免除!

秦放的这番提议,几乎让朱元璋忍不住起立鼓掌。

身为一国之君多年。

竟自愧不如秦放!

威逼加利诱!

条理分明!

朱元璋难以置信地注视着这位双眼失明的青年。

年纪仅比朱标大几岁。

轻松地提出如此完善的计划。

连细节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即便秦放通过科举入仕,将来也必成辅国良材!

朱元璋仍有些忧虑地询问:

“秦先生,我还有一事担忧,我们村子真的有能力供养这么多孩子读书吗?”

秦放忍不住笑道:

“老先生,孩子读书的费用,并非如您所想那般高昂。既然明朝能够做到,我们为何不能?”

朱元璋听后眼前豁然开朗。

“先生,此话属实?”

秦放点头确认,

“确实如此。明朝继承了元制,以五十户为一社,设立学校。弘治十七年,明朝皇帝下诏,规定未满十五岁者必须入社学读书。”

朱元璋满脸震惊:

“这真是明朝皇帝所为?”

“确实,然而这项政策仅实行了数年,因此在史书中并不显著。”

朱元璋紧锁眉头,急切地追问:

“这等好事,怎的就半途而废了?”

他内心掀起了波澜,心想:

难道老四家真出了个流芳千古的帝王?

秦放话锋一转,解释道:

“恰逢弘治皇帝突发疾病,不幸驾崩,朝堂因此乱作一团,那件事自然也就无人问津了。虽然此事颇为蹊跷,但您的声望与弘治皇帝相比,自不在一个水平。”

听罢,朱元璋心中一阵气血翻涌。

他刚刚下令天下幼童必须接受教育,弘治皇帝便猝然离世,这岂非太巧?

朱元璋不由心中对士族起了疑,断不会轻易相信这仅仅是巧合。

冷笑一声,朱元璋下定决心,他要推动教育,要让天下儿童都能读书识字。

你们这些自诩为圣人门徒的清流士族,不是总以弘扬圣教自居吗?那好,我便成全你们!

他欲以教育为武器,直击士族的要害。

在朱元璋的构想中,他将掌握大义,让那些清流士族无从反驳。

想到将来那些士族可能遭遇的困境,朱元璋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激动的快感。

朱元璋在屋内踱步几回,终于下定决心,一声叹息道:

“算了,老大,你们就陪秦先生这里聊聊吧,我还有村中事务要处理,得先走一步了。”

随着‘黄老爷子’的离去,秦放心中明了,这位村里的领袖恐怕是要对那些富裕人家有所行动了。

他明白黄老爷子此举是出于对村民的关怀,对此他不仅感到欣慰,甚至充满期待。

毕竟,这个村子即将迎来可能被铭记于人类文明史册的变革,成为工业时代的楷模,自然不应再沿用那原始的税制。

朱元璋一走,屋内的气氛立刻变得轻松起来。

朱标兄弟几个在没有他的环境下,明显感到自在许多。

过了一会儿,朱雄英在朱橚的怀抱中好奇地问秦放:

“师公,那个只有穷人家孩子治理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孩子的眼中总是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朱标等人也被秦放提到的那个“穷人”的国家所吸引,纷纷露出好奇之色。

在常氏的病榻前守护的他们,趁机向秦放提问:

“先生,那个国家是否强盛?”

秦放轻轻摇头,答道:

“其实,那并非一个国家,而是一个联盟。”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

“一个坚固如钢铁的联盟。”

朱标等人一时之间陷入了深深的震撼。

在他们固有的观念中。

这样的情形几乎是超乎想象的。

他们一贯认为,无论哪个国家,即便没有皇帝,也总该有个国王。

唯独朱雄英好奇地依偎在朱橚的怀抱中,天真地问:

“师公,那个联盟真的是由穷人来做主的吗?”

秦放轻轻点头,回答道:

“他们实行的是类似古时尧舜禅让的制度。”

“初代首领来自类似御史的家庭。”

“接着是鞋匠之子成为第二任首领。”

“第三任是贫农之后。”

“第四任则是铁匠之子。”

“第五任是修路工人的孩子。”

“第六任依旧来自贫农家庭。”

“第七任,也就是他们的末代首领,同样出身贫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