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2章 兵刃(1 / 1)

加入书签

“那您怎么回来的?”杨森问道

“九死一生……”铁大叔灌了口酒道:“我趁他们一次离岸近,跳下海游到岸边,千辛万苦的才逃回大明。一到大明,我便来了京城,我就不信,在咱大明的国都,还能被那些倭奴欺负!”

“放心吧铁大叔!”陆炳安慰道:“您这个法子,正好能弥补我大明海防最后一个漏洞,皇上下定决心治倭,我必然不负皇命!”

“陆大人,老朽是听说过你的,你能打败蒙古人,就一定能打败日本人,所以我才把思索了一辈子才想出的法子告诉你,希望你不要让我们江浙的百姓再受倭寇之害。”老铁头拱手,肃颜道。

陆炳坚定的点点头。

陆炳又详细的询问了狼筅的制作方式,和一些要注意的细节,老铁头想了想,道:“老朽年岁大了,无法跟着大人南行,无法亲眼看到倭寇被赶下海。但老朽有个儿子,也有我七八分真传,就让他跟着大人去东南一行,帮助大人修理兵器,制作狼筅!”

陆炳一听大喜,道:“那就再好不过了!”

老铁头将儿子铁头叫进来,石头也跟着走了进来,这两条大汉将屋子塞的满满堂堂。

铁头听了父亲的话,有些犹豫。

陆炳看出铁头想去江南看看,但是却担忧父亲。

陆炳安抚道:“铁兄弟,你只管放心跟我去,我会派人来照顾铁大叔的。”

戚景通也道:“就是,这不是还有我吗?”

铁头听了,这才答应,和陆炳同往江南。

石头迟疑了一下,还是张嘴道:“你说要给我做的兵器呐?”

“这……”铁头看了看陆炳。

陆炳想了想道:“既然铁兄弟有这手艺,不如给我们兄弟一人打造一套兵器,需要多少银钱和钢铁只管说。我也两年没有在家过年了,我们就过完年,再去江南吧!”

陆炳留下来过年,大家都很高兴,儿子陆绎开始还有些怕生,后来和如今已经亭亭玉立的秀英一起,每天都要缠着陆炳,片刻也不想分开。

陆炳也难得有个放松的机会,儿女绕膝,和诸位兄弟喝酒叙旧,侍奉在老母身边,享受家中温馨,倒是有些乐的不思江南了。

听杨森说,陆炳从江南带回来一个女子,陆老夫人便上了心,希望陆炳能够纳妾,但是陆炳只是推诿。

怜秋不过走了两年,陆炳睹物思人,如何放的下?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的飞快。

转眼春节过去,嘉靖十五年到了。

一开春,陆炳便再赴江南,带着石头和杨森,还有铁头,和锦衣卫校尉周斌。

他们还带了,给朱六、董海、刘彪、孙权的礼物。

过年的这段时间,老铁头和儿子铁头,为陆炳等人,一人打造了一套兵器。

石头的最先打造好,那是一套刀盾。

石头一直使用棍棒,实在是因为一时没有合适他的大刀,一般的工匠也很难打造那么大的刀。

但是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怎么能没有绣春刀?

铁头绞尽脑汁,给石头打造了一把大刀。

这把刀是常人使用大刀的两倍还多,配上刀鞘,好像门板一般。

而那面熟牛皮蒙面儿的方盾,就真的是面门板了。

鉴于石头用熟了棍棒,铁头又给石头打造了一根丈余的八面混铁棒。

这套装备实在太沉重了,马匹驮着石头就已经很吃力了,没法子,平日赶路的时候,只好另外找匹马,驮着石头的兵刃。

陆炳、朱六、董海、杨林、杨森、薛洋、刘彪、孙权、张举,连汪直和周斌,一人得了一把老铁头精心设计,铁头打造的一种长柄刀。

刀身长三尺三,宽四指余,刀柄一尺,可步战可马战。

另外就是杨森要了一套柳叶飞刀,给张举做了一张四石弓,一张六石弓,一张八石弓。

给黄莲儿做了两把短刀,给孙权做了一把短剑。

新兵器到了众人手里,果然爱不释手。

陆炳召集各地工匠,在铁头的带领下,很快制作出了毛竹狼筅。

这种狼筅制作容易,价格低廉,而且能够有效的克制倭寇海盗,不到三个月便遍布东南沿海的各州县。

大明东南沿海的各州府头上悬了锦衣卫这把剑,都不敢松懈,加上毛竹狼筅战术,这些将陆炳设立在大明东南沿海的大网,变成了铁网。

一转眼,又是两年过去了,这两年里,大明内陆的倭寇海盗几乎被一扫而空,而海上的海盗,也再难以登陆将大明作为落脚点,纷纷将窝点迁移到日本,琉球等地。

这两年,也彻底振兴了锦衣卫,再也无人敢轻视锦衣卫。

陆炳不再是个只能依靠皇恩的宠臣,而成了一员真正的朝廷重臣!

而他麾下的诸位,也被民间称为十三太保。

只是,这十三太保到底都有谁,就众说纷纭了。

不过每个版本里面,都少不了蒋门神蒋石头,活阎罗朱六,冷面煞刘彪,哑狗薛洋,赛哲别张举,无影刀杨森,还有被称为胖瘦弥勒的董海和孙权。

至于十三太保中还有谁,每个说书先生,都是各有各的版本了。

这两年江南一带倒是安宁了不少,但是天下却并不太平。

嘉靖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陆炳刚刚离京不久,夜丑时,四川建昌卫、建昌前卫至宁番卫等地震,震声如吼者数次,四川行都司、建昌卫及建昌前卫等大小衙门、官厅宅舍、监房仓库,以及二卫的民居房舍,城楼垛口,墙垣门壁,寺庙神祠等建筑,一时俱皆倒塌。

建昌尤甚,山崩地裂,城室尽塌,五昼夜雷声不绝,烈风可畏,水泉河水,尽皆黄浊。

压死都指挥一人,指挥二人,千户一人,百户一人,镇抚一人,吏三人,士夫一人,太学士一人,土官土妇各一人。其他军民客商及各族人民被压死者不可数计。如徐都司父子书吏军伴等百余人,无一人得免。有水涌地裂,陷下三四尺,卫城内外俱落浮块,直至下月初六日地震犹未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