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5章:兵来将挡水来土掩(1 / 1)

加入书签

这一下,把陈济棠给惊醒了,当看到崭新的火炮和机枪堆放在军用仓库里时,陈济棠抚摸着火炮那瓦蓝色的钢管,心里直叹,自己败得不冤,败得不冤……

敢把这么珍贵的军火与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卖予自己的人,能怀疑别人的实力吗?也许,粤军中不乏有人想拿到这批装备后,再与正规军一决高低,但陈济棠是再也不会有这个想法了。自第一批枪炮之后,陈济棠派了一个亲信副官专门坐阵梅州负责与正规军联系,而本着对等的关系,正规军也派了一个三人小组进驻广州。这样,双方算是建立了联系。

但是,蒋介石在全国范围内的练兵及调将,并重兵云集福建和江西两个方向,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正规军是强,可是,能强过已经武装到牙齿的中央军德械整编师吗?陈济棠内心充满着忧虑。

陈济棠的忧虑并不是忧虑正规军失败,而忧虑的是正规军不敌会退入粤中甚至粤西,到时自己要么奋起反击,要么让正规军过境。但是,这两种选择对陈济棠来说都是极其痛苦的。前者,双方极有可能两败俱伤,同归于尽,这个,很符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蒋委员长的利益;后者,中央军同样可以尾随而入,这样,在广东大地上就会出现粤军、正规军、中央军三支大军,这个局面,同样是灾难性的,陈济棠自问承受不起。

所以,一直委托手下人与正规军方面联系的陈济棠,在1935年年关将近时,亲自下达命令,给正规军送来200头肥猪(正规军生活好,而且罐头厂也需要猪肉,根据地的生产并不能保障供应,经常从广东方面采购生猪)、10吨大米及大量的干制海产品;同时,也提笔给武爱华写了一封慰问信。

信中主要说年关将近,送点物资表示慰问,然后笔封一转,道出了老蒋正在厉兵秣马,准备大肆围剿的形势,并询问正规军有何打算。

武爱华怎么会不知道陈济棠担心什么,在与陈、粟等人简单商议之后,武爱华提笔写道,“伯南兄盛情难却,爱华铭记于心。委员长苦心孤诣,我军已有应对之策。粤军不越雷池一步,我军即便跳海,也不过境。伯南兄如不信,可遣人来我军观瞻。”

“哈哈哈……好一个武小子,真狂!比我陈济棠年轻时强多了!”接到回信的陈济棠心情大好,“即便跳海,也不过境”八个字,作为正规军最高指挥者的承诺,陈济棠还是相信的。至于“遣人观瞻”的请求,更说明这小子胸有成竹。

遣人观瞻?陈济棠脑子里灵光一闪,这不,我正焦头烂额,这武小子到是来信给自己解了围了。

原来,陈济棠有一个本家侄女,是陈济棠大哥的女儿,名叫陈思苇,从小聪明伶俐,外貌更是美艳无双,小妮子从复旦公学毕业后就在陈济棠的司令部当副官并兼任机要秘书。

手下未婚的团长、旅长们有事没事来找陈济棠汇报工作,作为过来人的陈济棠哪能不明白这些兔崽子的想法!所以,遇到比较赏识的青年军官,再加上心情不错,也会给对方一个大大的奖励,“嗯,不错,我让我侄女儿给你泡一杯茶吧!”

陈济棠这一招,对于那些军官来说,无异于天降甘霖。

不过,这小妮子这两天,天天来烦陈济棠,说她上海来了三位记者同学,个个都是大美女,想要去正规军控制区域采访,要求陈济棠安排。

这有那么好安排的吗,虽然粤军与正规军暂时休战,但谁都知道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风马牛不相及,派人去不等于是去刺探别人的虚实?

既然武小子信中相邀,何不借机派一个联合新闻采访团过去,另外多派点人保护她们就行了。

“叔,我也要去!”谁知,陈思苇在看到采访团名单时并没有表示感谢,而是提出了新的要求。

“你去干什么,你又不是记者。”陈济棠固然不会同意。

“叔——谁说我不是记者?”陈思苇开始拿出了小女子特有的本事,把着陈济棠的肩膀摇啊摇的,“我学的是新闻专业,而且,我每周都给《南国早报》撰稿的呢。叔——你让我去吧,好不好?”

“不好。我派你去,别人会怎么说?”陈济棠担心党部的人胡乱向蒋介石汇报。

“叔——我要去嘛,如果你不准我去,我就在《南国早报》上撰文骂你,说你在外面表现得很民主,在家里却是个独裁者!”

“你……”陈济棠顿时无语。

“我还要写,你睡觉时爱说梦话,梦里在喊某个人,还在睡梦中流哈拉子……”

“你这个小家伙,叔有你说的那么不堪么?”陈济棠扬起手来想拍一掌,突然觉得面前是自己的侄女儿,是个超级大美女,不知道拍在哪儿好,顺势就改为摸了摸头,“哎,那你说,你去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啊?目的可多了,闽西本来就是个好地方,风景好啊,还有,听说闽西的正规军与以前的正规军并不一样,我要去看看有哪些不一样,另外啊,我还听说那个叫武什么华的人,是个年轻的将军,据说非常年轻,我要去看看,他到底有多年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