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6章:水落石出(1 / 1)

加入书签

不要怪女记者不懂人情事故,女记者确实不太明白根据地的情况,由于武爱华实行的民生工程与经济开发,现在根据地的劳动力很缺,在公路建设挖土方这类技术要求不高的地段,很多家庭的男女老少几乎都上阵了,他们紧张地劳动一个月下来,一家三四个劳动力,可以获得15个左右的大洋,这相当于以前一年的纯收入了,而且,这还是不上税的。

在街面上行走之人,要么是那种真正的闲人(这种人哪个时代都有),要么就是办事的人,谁愿意被一个陌生的女人问来问去,再说,这个时代还是讲男女授受不亲的。

终于,远处一个穿绸衫的老丈慢吞吞地走了过来,女记者一看有戏,立即跑过去,“大爷,你好!”

“神马!”老丈耳朵有点背。

“大爷,你觉得正规军好吗?”女记者大声问道。

“神马!国军好?国军好个屁!”老丈的耳朵不止是背,而且背得厉害!

“大爷!我问的是正规军,正规军好吗?”

“啊,你说正规军啊,正规军好啊!我儿子就是正规军啊!”大爷一展笑颜,只是门牙已经缺了两颗,确实是古稀之人了。

当然,采访团的女记者不可能永远这么背,第二天,她们从陆丰向普宁进发时,就见到了修路的大军,几个女记者一看这么多人,这次总能问到真实情况了吧。谁知,这些人的答案与陆丰街上的人说的几乎完全一样。

“不行。王处长,你们的士兵穿着军服,我们根本就采访不到真正的新闻!”采访团终于发现问题的关键了。

“呵呵,那行。你们问吧。我让战士们去换衣服。”王莹早就领会了武司令员的指示精神,对这些来自大城市、国统区的娇小姐、文化人,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一定要配合,配合,再配合。

只不过,在正规军战士换了便装,并且将冲锋枪都放在行李车里,与采访团的警卫排完全一样时,记者们问到的答案依然一样。

“各位记者朋友,马上就要吃午饭了,要不,我们给这儿工地上的人说说,叫他们多煮一点饭,搭个伙?”王莹见记者们不死心,便提议道。

“这儿吃啊,不好吧?”一女记者本能地说道。叫她来问问这些人,她没问题,但要让她与这些人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她总觉得不是滋味。

“我们就在这儿吃。王处长,你去安排吧。”陈思苇抢着做了决定。

一看陈大小姐都做了决定,其他人自然不会再反对了。别个陈大小姐纯粹是看在同学面子上,来陪太子读书的,要说自己等家庭也不错,可那能跟陈大小姐比吗?别人的亲叔叔可是广东王啊。就她本人,俺们也没法比啊,虽然外貌差别不大,可架不住别人是粤军司令部的机要秘书、上尉军衔啊。

一路上,陈思苇并没有提问,而是一直在看,在听,在记。她感觉到,这粤东已经变了,变得比广东其他地方好了,这些变化,她看在眼里,但还未进行归纳和分析,不过,都记在本子上呢。

去工地用餐,这是她灵机一动想到的。老百姓的生活,不外就衣、食、住、行四个字。这穿衣是看到了,变化不大,但那种特别贫穷的穿不起衣的人似乎不见了;这住,沿途所见确实没什么变化,这个谁都清楚,老百姓的住房不是说变就能变的;这行,根据地正在大修公路,而且这路是边修边过车,虽然不方便,但毕竟能通;剩下一个食,要说这吃饭,学问最大,谁生活得好,生活得差,从吃上就能体现出来。并不是说你顿顿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就一定很富,还可以结合你的就餐环境、所用餐具、厨具等。

对于老百姓来说,“吃饱”是他们最基本的要求。陈思苇留在这儿吃饭,目的就一个,看这些挖土方显得多有干劲的民工,中午饭能吃饱不。

武爱华对于工程项目,直接采用的后世的“承包”方式,一个工程队(一般由一个村的民众组成)包一段,项目业主与每个工程队签订施工合同,合同签订后就可以领取施工工具、开工费用等。为了统一劳动时间,工程队自然是统一安排吃食的。

中午饭时间到了,工程队专门给新闻采访团几十人摆了一个吃东西的地方,一块大油毡布,上面放着三大铁盆菜肴,一盆胡萝卜烧猪肉,一盆素炒窝笋,一盆凤尾汤,另外还有两大盆白米干饭。

“嗨,你们吃,吃不不够,菜还有啊!”厨师双手搓着,跑过来打着招呼。

“哎,师傅,他们……”一个记者终于想起这也是一个采访题材,指了指数百民工的方向,“他们,是不是与我们一样?”

“当然一样啦,只有干饭吃了才有劲干活啊。”这种厨师其实就是乡间做那种九大碗十大碗的厨师,家常菜、大锅菜是其拿手好戏。

陈思苇其实先前借口洗手,就跑到厨房去看了,仅仅是菜肴就准备了六七桶,足够现场的人吃了。只是,陈思苇在想,他们这是天天如此呢,还是做做样子给我们看的。

如果是天天如此,这可不得了!陈思苇虽然有个叔叔陈济棠很逆天,但陈济棠在当团长之前,她的家里还是比较平常,这种红烧肉也不是想吃就能吃的,后来,叔叔升官了,挣的钱多了,陈思苇的家境才渐渐好起来,在靠近广西的那个镇子里,现在也算是首屈一指的大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