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陆子秋:你又不是朱元璋(1 / 1)
他朱元璋召集群臣,集思广益之下依旧不知道如何处理的问题。
到了陆子秋口中,就只是一些简单的策略?
而且这还只是第一条!
大明文官想了那么久,也就想出了一些空泛之谈,什么明君之类的屁话。
而陆子秋自己一个人就想了不止一条,而且这第一条听上去就极有可行性!
不说立马就能让大明走出王朝周期律,但起码也是真实有效,切实可行的治国之道!
而且别忘了。
陆子秋他可是说这些都不过是一些简单的对策!
真正的大牌还没出来呢!
越想,朱元璋就越是期待,陆子秋所说的真正能治本的方法是什么。
可惜,现在还不是时候。
朱元璋将上一条策略记录了下来,准备等回去之后,再找群臣商议。
转而问道:“陆先生,您不是说这是第一条吗?”
“那第二条呢?”
陆子秋喝了口茶,说道:“不急。”
“我们边走边说。”
朱元璋自无不可。
两人又出了茶楼,身后跟着护卫,状似悠闲,口中却谈论着家国大事:“我要说的第二条,就是以田征税,而不是按照人丁征税,收人头税。”
其实到晚明时期,自从张居正改革之后。
也是知道靠人头来收税是不靠谱的,也推行过一系列政策,清丈田亩,以田地为税收的大头。
而不是人头税和徭役。
到了清朝时期,更是实行摊丁入亩,直接废除了人头税,大肆鼓励人口生育。
实现了人口的大规模增长。
达到了四亿人口。
不过这个暴涨……
实际上很大一部分人口其实是早就已经存在的了,是属于被隐瞒下来的一部分人口!
因为到了明末时期,华夏的实际人口就已经到了一点五亿人,而且这还是经过了战乱摧残后的人口数量!
明朝最为鼎盛的人口,有可能在两亿左右!
但偏偏在明朝的官方统计中,明朝的人口峰值竟然只有区区六千多万人口……
要知道,就算是现在!
洪武十一年明朝的人口也接近六千万了啊……
大明朝经过两百年的发展,中间虽然有过战乱,但也总有和平时期吧。
人口竟然没怎么增长过!
所以陆子秋才会提出以田征税的方案。
但说到这个,朱元璋就不是很满意了,他早年间还在打天下的时候,每占下一处地方,就给那个地方的人发‘户由’,写上每家每户的人口和财产。
后来明朝建立,更是建立了‘户帖’制度。
详细写上每个人的各种身份信息以及资产,耗费了大把大把的人力。
这些日子更是准备大造黄册,清点全国人口。
现在让他放弃征收人头税,转而去清点田亩,那他之前做的不就是白费功夫?
“陆先生,你有所不知。”
朱元璋描述道:“我大明朝如今正准备大规模清点人口,并且每隔十年,就清点一次人口。”
“这样一来,就没有人可以躲过征税,一定能大大充实我朝国库!”
但陆子秋听了却是直摇头。
想法很好,但是太天真。
这大造黄册的方法要是真管用,也就不会闹出明朝都亡了,结果还发现崇祯二十四年全国清点人口黄册的笑话了。
陆子秋毫不犹豫反驳道:“天下诺大,你派文官去清点人口,且不说其中暗箱操作颇多,便是正常清点,也很难面面俱到。”
“再者而言,实行人头税,只会让天下百姓害怕生儿育女,延缓人口增长。”
“要知道,人口可是国家最重要的财富!”
“而且以田亩来征税,除了人口增长外还有其他好处。”
“经过历朝历代的丈量,天下到底有多大,其实早就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记载。”
“只要将清量的田地和历史上的记载一对比,很快就能看出正确与否,就算是瞒报,也只能是瞒报一少部分。”
“总不可能有人上报的时候直接把整个江南抹去一半了吧?”
如果这都发现不了,那这王朝确实该亡了。
因为这皇帝显然痴呆了!
而人口的瞒报则是隐蔽的,因为皇帝又不可能清楚的知道人口总数,更没法推断出人口的增长趋势。
还不是那些文官说什么就是什么?
“其次,按田征税,可以很好的限制土地兼并,富人拥有的土地更多,自然就需要缴纳更多的税赋,”
“如果富人手中田地不能维持高产,又必须要承担税赋,产生的利润减少,那么自然对于土地的购买欲望就减少了。”
尽管这一招对于土地兼并只能算是一般有效,因为地主会将他们的风险嫁接给租户,但有,至少比没有好。
只要碰上吏治清明的朝代。
就可以有效的对富人进行精准打击,而不至于伤了租户。
“只是……”
陆子秋语气一转。
“只是什么?”朱元璋听了陆子秋的解释后,其实已经接受了这条建议。
哪怕接受整个建议就意味着自己做了很多无用功。
但他也能分辨出来,以田地征税,显然先进以人头征税。
就是陆子秋这个话风一变,难道这项对策还有其他隐患?
“只是以田征税这件事,难免会触碰到富豪地主这一阶级的人利益,相较于更加软弱的文官,地主有田有地有人,可能会引起更大的动荡。”
“这就要看当今陛下有没有魄力推行了!”
陆子秋有些担忧。
如果皇帝不够信任他的对策,再加上各种顾虑,说不定还真不会采纳他的策略。
“当然有了!”朱元璋忍不住脱口而出道。
他是谁?
他可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
威震天下!
岂会怕区区一群富豪地主?
“额。”
陆子秋愣了一下,吐槽道:“你声音这么大干嘛?你又不是当今陛下,你瞎叫嚷个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