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1章 扶苏教化天下的开始!(1 / 1)

加入书签

“扶苏拜见国师大人!”

带着几名随从来到演武场的扶苏。

很是恭敬的向李先行礼道:

“上郡之时,扶苏便常常听到过国师的传闻,亦从武安君与韩信将军口中听说过国师!”

“如今扶苏终于得以见到国师大人真颜了,国师当真是......”

“客套话就不用多说了,没有必要说这些。”

李先打断了扶苏准备说的客套话。

向扶苏说道:

“你既然来了这里,那你父皇应该已经和你说过了,他为什么要让你来我这里吧?”

扶苏再次行礼:

“父皇令扶苏跟随在国师左右,听从国师之教诲,还希望国师莫要嫌弃扶苏!”

“行了,既然知道了,那就跟我过来吧!”

李先向那些正在修行感气之术的修行人选招呼了一声。

随后就带着扶苏走到了另外一处别院。

“扶苏,你师从儒家,学习过诸多儒家典籍,你来说说看你的想法。”

“你觉得推行何种政令,或是实施何种办法,可以让大秦一直延续到万世、万万世?”

李先看看这扶苏。

等待着扶苏的回答。

扶苏低下头,在心中默默沉思了起来。

片刻之后。

扶苏抬头看向李先:

“孟子曾言,人之初,性本善。”

“复苏认为,应当以孔孟之道教导天下百姓黔首,激发百姓黔首心中之善,令天下百姓黔首自发拥护大秦,方可让大秦延续万世!”

果然是儒家教出来的。

脑子里想着的。

就是按照儒家的那一套来治理国家。

李先对扶苏的理念有了大概的了解。

于是便继续向扶苏说道:

“让天下百姓黔首尽皆知晓孔孟之道,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但你可知道,当今天下百姓黔首之中,大多目不识丁,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扶苏回道:

“上郡之行前,扶苏不知,上郡之行后,扶苏已经知晓!”

在上郡的时候。

因为和那些徭役接触过了。

所以才知道的吗?

李先点头继续说道:

“因此,你若是想要推行孔孟之道。”

“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让这大秦天下的百姓黔首,全都能识字,让他们能明辨是非!”

扶苏双眼一亮。

恭敬的向李先行礼道:

“还请国师详细指教!”

李先竖起一根手指:

“第一步,召集天下间的同道之人,将各家之姓氏,以及常用之字整理成册。”

“再以这些字册为基础,教导一批识字之人!”

“第二步,将你们教导出来的这批识字之人,下派到大秦各郡、各县、各镇乃至是村庄。”

“让他们不收取任何钱财,无偿教导百姓黔首识字!”

“第三步,在大秦各地设立读书院,无偿为百姓管教孩提,并从小教育孩提们识字、读书。”

“如此三步走下来,大秦百姓岂不是人人皆识字?”

扶苏大喜:

“国师不愧是当世之真仙,扶苏佩服!”

“只是若想走完国师所说的这三步计划,只怕其中所需要花费的钱财数量数不胜数!”

“这计划,恐怕也就只能是想一想,无法真正实施了!”

李先脸上露出笑容:

“那若是以大秦财政支持,借着大秦朝廷之力来进行着三步计划呢?”

扶苏惊喜的问道:

“国师愿意说服父皇实施这三步计划?”

李先点头:

“你父皇那边,我可以去说服他,也必定会让他同意我这计划。”

扶苏激动的说道:

“扶苏愿意竭尽全力,与国师一起,将这三步计划全部实施下来!”

李先摇头:

“我还有其他的,比这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处理,不能担任这个计划的实施人!”

扶苏:

“那国师心中可是已经有了人选?”

李先点头:

“没错!那个人就是你!”

“我?”

扶苏先是一愣。

想不明白国师为什么。

会挑选自己来当这个计划实施人。

不过很快。

扶苏就想明白了原因——

儒家!

他扶苏的老师是淳于越,儒家当代大儒之一!

在儒家有着极大的号召力。

在儒家看来。

扶苏就是儒家的自己人,儒家的一部分!

而儒家又是诸子百家之中。

最注重学问、藏书最多、读书人、教书之人最多的的一家。

有儒家支持的话。

实施起这个计划就会简单很多!

想明白了这些扶苏。

情不自禁的感叹了一声:

“原来国师大人让扶苏过来,就是想要将此重任交给扶苏啊!”

李先轻笑一声:

“怎么,你不愿意?”

“愿意!扶苏当然愿意!”

扶苏毫不犹豫的答应道:

“父皇已得长生,扶苏无需再考虑继位之事。”

“既然如此,如孔夫子那般教导教化天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说着。

扶苏向李先行了一个大礼:

“多谢国师大人给扶苏指明一条明路!”

“扶苏今后定当努力教化天下百姓,不让父皇、不让国师大人失望!”

....................................................................................................

新书启航,需要读者老爷们的支持,向老爷们求一点免费的鲜花、评价票、评论,再求一下月票、打赏等各种各种数据!感谢各位读者老爷们的支持!爱你们哟~~~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