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2章 扶苏:我心有宏愿,欲教化天下,令大秦人人如龙!(1 / 1)

加入书签

在与李先就普及大秦百姓教育的事情上。

又进行了一番更加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之后。

扶苏就带着李先的期待。

离开了李先所在的演武场。

开始了普及大秦教育的准备!

与李先见面的第二天。

扶苏以大秦长公子的身份。

向整个咸阳城发布了一次邀请。

邀请整个咸阳城内。

所有有学问在身,且属于年轻一辈的读书人举行一次聚会。

虽然现在嬴政已经获得了长生。

即便是身为长子。

扶苏也依旧没有了继承皇位的机会。

但他这长公子的身份还是十分最贵,且具有吸引力的!

因此。

在扶苏的邀请发出之后。

整个咸阳城内青年一辈的读书人,纷纷响应扶苏的号召。

按照扶苏的邀请。

来到了咸阳城内的最大酒楼。

参与扶苏的这次邀请!

酒楼之中。

来自于整个咸阳城各家的读书人汇聚一堂。

“张兄!你也来参加扶苏公子的邀请啊!”

“公子有邀,我等怎可不来?”

“赵兄,你可知公子邀请我等所为何事?”

“想那么多干什么,好酒好肉吃着,稍后公子自然会说!”

......

酒楼之中人声鼎沸。

无数读书人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大声的高谈阔论。

而在他们酒饱饭足之后。

那吸引了所有人过来的扶苏。

终于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

“诸位,各位能够接受我扶苏的邀请前来聚会,扶苏心中甚是高兴!”

扶苏向在场众人行礼。

在场的所有人纷纷回礼以对。

接着。

扶苏又继续说道:

“扶苏驻守上郡期间,亲身走入过大秦民间,见证过大秦百姓之疾苦,与长城徭役有过接触!”

“我眼中的那些长城徭役,他们心中没有圣人,没有君王社稷,没有梦想希望,不知未来在何方。”

“甚至,他们都不知自己为何而活,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那一切的一切,扶苏尽皆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心中虽有难受,却不知为何难受,想要解救这些劳苦众生,却不知如何解救!”

扶苏将自己在上郡期间的一些感悟。

全部向在场之人说了出来。

在场众人纷纷叹息。

也都各自说起了各自见到过的。

类似于扶苏所见到过的见闻!

等到他们议论了一阵。

心中酝酿了一番情感之后。

扶苏又继续说道:

“回归咸阳之后,扶苏拜访了国师大人,与国师大人进行了一番交谈。”

“在国师大人的交谈之中,扶苏知道了如何解救这大秦天下的劳苦众生——读书明志!”

扶苏看向在场众人说道:

“若是让这大秦百姓人人皆可读书识字,让他们见识过孔孟之道,见识过诸子百家之道。”

“他们便可知晓这世界是何等璀璨,知晓这天下江山,便可在心中立起希望与目标,找到自己未来的道路!”

在场的众人议论纷纷。

有的认为扶苏说的很有道理。

也有的认为扶苏所言略有偏颇。

但扶苏全都充耳不闻。

继续自顾自的说道:

“扶苏心中有一宏愿,欲效仿孔夫子之举。”

“教化这大秦天下的黎民百姓,令这大秦百姓皆可读书明志,令这大秦百姓人人皆有希望!”

“令这大秦天下之中,人人如龙、人人君子,缔造一个繁华昌盛,空前绝后的强盛大秦!”

说到这里。

扶苏的话锋一转。

“但扶苏知晓,仅以我扶苏一人之力,绝无可能完成如此宏愿!”

“因此,我需要诸位的帮助,唯有得到诸位的帮助,我扶苏方可完成这心中之宏愿,教化这大秦天下的黎民百姓!”

扶苏的话。

让在场的所有人全都惊呆了!

教化天下。

让这大秦百姓所有人全都识字。

让这大秦百姓人人如龙?

这种事情。

这种事情能做到吗?

而且......

儒以文乱法。

扶苏难道就不担心。

这天下所有人全都读书识字之后。

人人皆以儒乱法?

在场之人议论不止,心中思绪万千。

有人认为扶苏这是在自寻死路,挑衅嬴政的权威!

也有人对此不置可否,以看客的身份置身于事外!

但更多的。

是激昂兴奋,想要和扶苏一起完成这一宏愿!

毕竟。

在场之人大多都是年轻人。

而年轻人。

又是心气最为旺盛,最喜欢挑战新事物的时期!

这也是扶苏特意邀请年轻一辈读书人的原因!

在这些人的议论之中。

扶苏宣布了最后一段话:

“明日!我将会开始收集各家姓氏及天下间常用的文字整理成册,并以此用来教导天下人识字!”

“诸位若是想要与我扶苏一同完成这一宏愿,与我扶苏一同青史留名。”

“就请于明日到我府上参与书册整理,我扶苏,代天下百姓谢过诸位!”

说完。

扶苏举起一杯酒一饮而尽。

随后便离开了这里!

....................................................................................................

新书启航,需要读者老爷们的支持,向老爷们求一点免费的鲜花、评价票、评论,再求一下月票、打赏等各种各种数据!感谢各位读者老爷们的支持!爱你们哟~~~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