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 十年!(求收藏求鲜花!)(1 / 1)
“南迁文物?”
“什么南迁文物?”
“故宫的文物难道还搬迁过?”
“不至于吧?那么多文物,搬也搬不了啊。”
“难道是从别的地方搬过来的?”
........................
看着周老院长和苏墨这一问一答。
许多观众只感到一头雾水。
而很快。
周老院长便叹息一声。
满怀感情的说道: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事情了。
毕竟是和平年代,娱乐至死。
大众也不会想着去深究背后的那些历史。”
“但历史终究是历史,总会留下痕迹的不是吗?”
苏墨摸着那枚标签,目光炯炯。
周老院长微微一笑,道:
“的确,有些事情不该被这样埋没。
既然你现在正在直播。
那我就顺便把这些过往聊一聊吧。”
周老院长整理了一番心绪,开口说道:
“距今七十多年前,兵荒马乱,战事频繁。
日寇占领东北,进逼华北,平津告急。
为了保证故宫文物的安全。
几番争议,几经周折。
上面终于决定,文物南迁。
要知道做出这个决定是很难的。
因为当时无论是普通的市民。
还是社会各界人士。
像胡适,鲁迅,徐志摩等。
全都反对文物南迁。
他们拥有十分充足的反对理由。
比如说文物都运走了,会不会影响百姓抵御侵略者的意志?
离开了故宫的百万件文物,京城还算得上是历史文化名城吗?
既然连文物要运,那么百姓要不要运?人的性命还比不上文物吗?
况且转运路途遥远,期间盗匪丛生,难道就不怕文物在路上被毁掉吗?
..........................
种种理由,每一个都十分充足。
也正因此,南迁的日期一拖再拖。
到了后来,实在是拖不下去了。
终于,拉开了这场前所未有的文物大转运!
这些文物一共有超过百万件。
最后被封装成近两万个大箱子。
事实上,光是封装的这一步,就相当的艰难。
文物有很多都需要特殊的保存条件。
像那些易碎的瓷器,稍微的磕磕碰碰。
就能碎了一地。
我们是要转运文物,不是要毁坏文物。
因此仅仅只是这第一步封装,就显得特别重要。
所幸,当时的研究员们是最聪明的一群保护者。
他们对文物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转运保护。
像是在转运过程中,需要运送十面石鼓。
每一面都有一吨重。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这破石头有什么好运的?
但这石鼓身上所刻的文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是夏国最早的石刻诗文。
对石鼓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鼓身的文字。
为了避免转运过程中石皮脱落。
专家为它们特别做了一番防护。
首先用极薄极软的棉纸蘸水浸湿蒙在石鼓上。
然后用镊子将软湿的面纸塞进石鼓的裂缝。
再用棉花将石鼓层层裹紧。
棉花上用厚棉纸裱糊妥帖。
用麻绳捆牢。
再裹上几层棉被。
最后用粗麻绳彻底扎紧,放进特制的箱子里。
正因为有了这层层防护。
转运途中两度翻车,石鼓却毫发无损。
花了半年时间将文物全都打包好了。
接下来就该是运输了。
为了避免遭到日军的袭击。
装载文物的列车全都用的铁皮车。
车顶四周全都架起机关枪。
各节车厢里全都布置宪警。
重要关口车内熄灯。
工作人员和衣而卧。
车行两旁,逐段都有马队随车聚驰,接力奔跑。
以防列车遭到轰炸,或者遇到意外事故。
随时进行接应。
期间,甚至有数百人的土匪想要抢劫列车,被军队击退。
就这样。
文物十分艰难的转运到了上沪。
再经由上沪转运到建邺。
后来甚至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建邺分院。
对文物进行保存。
本以为这样就能彻底安宁下来。
不曾想,没过多久全面抗战爆发。
建邺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
为了保护文物。
故宫人做了最坏的打算。
将文物分成三批,分别沿着三条不同的路线。
西迁转往大后方的川蜀。
这样就算某一路遇险,也有其他路线保证华夏文脉不断。
这是比南迁更困难,更险峻,更漫长的任务。
但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十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