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 誓与文物共存亡!(求收藏求鲜花!)(1 / 1)
“西迁转运的文物,分为南,北,中三路。
每一路都配有故宫人全程押送。
贯彻【人不离物,物不离人】的准则。
所有故宫人不得离开文物一步。
三路当中,最先出发的是南路。
结果刚把文物秘密运到湘楚。
存放于湘楚大学图书馆地下室。
得到国宝存放消息的日军。
直接派遣军机进行轰炸。
雄伟壮阔的图书馆被炸出七米深坑。
地面上只残留着四根石柱。
所幸故宫这边提前收到轰炸消息。
连夜将文物转运到华严洞。
才得以幸免于难。
之后没过多久,又发生了林城爆炸。
故宫人不得不赶紧离开。
一路艰难西进,最终抵达川蜀。
将文物安置在巴县。
然后是北路。
北路七千多箱文物,走的是陆路。
一开始乘坐专列从建邺出发。
结果刚抵达商都车站。
便遭到了日军轰炸。
整个车站被彻底摧毁。
危急关头,司机发动列车。
带着文物冲出火海。
此后,又用三百辆卡车转运文物。
翻过三千米高的险峻秦岭。
一路跋山涉水。
最终艰难抵达川蜀的峨眉。
但谁也没想到。
刚刚把文物存放好。
附近又发生了一起巨大火灾。
由于农村的房子大多是竹木结构。
火势蔓延极快。
临时搬走肯定来不及。
最后还是附近的村民们听说有国宝藏在这里。
转头把自己的房子给拆了。
形成一道防火线。
最终才保下了这批文物。
中路九千多箱文物,走的最晚,同时也最危险。
当时日军疯狂进攻,建邺已经接近沦陷。
危急时刻,中路的负责人通过种种关系找来一艘英吉利的轮船。
但英吉利的商人害怕被日军轰炸。
一度拒绝开船,除非故宫这边的人全都跟船走。
于是负责押运的故宫人们,没有任何犹豫。
全都立即登船。
甚至都来不及回家整理行李。
和亲朋好友说一声道别。
而在这批文物离开五天后。
建邺便发生了那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
许多道别,就此成了永别。
九千多箱文物,逆长江而行。
历时五个多月,终于抵达渝城。
接着又通过小船,好不容易将文物转运到川蜀的乐山。
至此,西迁的三路算是成功抵达预定的目的地。
这样的搬运,在交通发达的现在,也许不算什么。
但在七十多年前那个时代里。
他们面对着日寇,土匪,汛期等种种不利条件。
一路上这些故宫人完全是用生命在保护着文物。
即便最后他们成功将文物运抵目的地。
也无法像现代人这样直接返回故乡。
他们在文物所在的地方扎下根来。
战火连天的岁月里,通讯极其困难。
别说是发送电报,就连收到一封家书都已是万幸。
很多人甚至从此以后都未能与家人联系上。
这般默默的付出在如今看来是很难想象的。
但在那个年代,这却是故宫人誓与文物共存亡的决意……”
...............................
听到周老院长语气沧桑的说完这段历史。
苏墨不由得肃然起敬。
尽管他事先已经查看过相关的信息。
可置身在此地,听着周老院长当面讲解。
又给他带来了一番不一样的震撼。
而同样体会到这股震撼的,还有直播间的无数观众们:
“确实,前辈们真是太不容易了。”
“就算是现在,运输物资跋山涉水也很不容易。
更别说在那个年代,炮火遍地,运的还都是文物了。”
“其实更让人尊敬的还是故宫人的付出。
他们在出发前根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是会被飞机炸死?
还是会被土匪抢劫?
又或者是坠落悬崖?
沉入大江?
可即便知晓这些风险。
他们仍旧是毅然决然的参与到了护送当中。
历经无数艰辛,终于将文物安全护送到目的地。
但却因为当时的战况和守护的职责。
一直都没办法返回,和家人妻儿团聚。
一去十几年,家眷无音讯。
即便搁在现代,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是啊,据我所知。
曾有故宫押送员,人都死在外地了。
远在京城的家人都还毫不知情。
一直都在企盼等待他归来。
此间悲痛,又有几人能够体会?”
...........................
正当观众们颇为感慨之际。
却有一行弹幕突然问道:
“但是真的有必要花费那么大精力。
甚至以制造家庭悲剧为代价。
去运送那些文物吗?
和这些死物相比。
更重要的难道不是人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