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北方,燕王的震惊(1 / 1)
封赏的事情,看似只是在祭典上的一个插曲。
但转眼,也已经是传遍了各方。
头七祭奠结束之后,智弘大师与朱元璋告别,回归皇觉寺去了,一路之上,甚至于还在念叨着所谓心学之类的话语。
朱允熥也对此留了个心眼,或许今后,也可以向这位怀有大智慧的智弘大师,讨教一二。
毕竟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智慧,汇集百川之流,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而朱元璋,也是回到了养心殿批阅奏疏。
正是晌午过后,詹徽等大臣祈求觐见。
待得太监传达之后。
詹徽、傅友文、杜泽三人面色十分激动的走进了养心殿。
才一见到朱元璋请安之后,便是纷纷启奏道:
“启禀陛下!!依照吴王朱允熥殿下的治灾办法,收效甚大!”
“不错!现在淮河与黄河的水灾,已经渐渐的平稳,虽染距离稳定还有一些时日,但已经是颇有成效了!”
“如今不少流散出去的灾民们,更是纷纷返回户籍所在地,踊跃的加入了治水的行列当中,这,这放在历年以来,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啊!”
三人太过于激动,以至于是说得唾沫横飞,满脸的胡须颤抖不已。
毕竟,治理洪灾,稍有不慎,那些流民就有可能会聚集起来闹事。
小则是流传各地,成为匪患。
重则便是起兵造反!
这在历朝历代,治理黄河决堤之事,都是颇为让历代帝王头疼的大事!
所以当初朱元璋才会如此头疼,因为稍微处理不好,那可不是赈灾能解决的问题了。
但说一千道一万,这也只是因为当地的百姓活不下去了。
这才不得已,去干一些强盗之举罢了。
但现在,朱允熥的办法颇有成效,以至于是少了不少的麻烦。
流民之患,更是祸如洪水滔天一般。
能够解决此等大事,简直就是难以置信!
此刻,詹徽甚至于直言道:
“尤其是吴王殿下用来分辨灾民的办法,那可真是绝了!成效巨大,更是颇为惊人呐!”
三位大臣也深知。
治理水患,往往都是极为复杂,且难以处理的事情。
可原本这叫他质疑的办法,却成了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成效还如此惊人。
实在是让他忍不住的赞不绝口。
而朱元璋听到这些,更是心里偷着乐。
眼角缓缓的眯起。
................
与朝堂之上的喜悦不同。
远在北平。
一处演武场内,一个中年的汉子手中舞动着朴刀,刚猛的招式挥舞得赫赫生风,一招一式中,更是带着无穷的杀意。
他的目光北望,眼中更满是杀机涌现。
在这边疆之处,常年有南下的异族战乱。
对于这汉子而言,这里,可不曾有什么欢喜可言,更无太平的日子。
而不远处。
一黑衣僧人,却是微笑着鼓掌。
那中年汉子不是别人,正是北平的燕王朱棣。
而那和尚,则是如今还名不见经传的黑衣僧人姚广孝。
待得朱棣舞刀结束之后。
姚广孝便开口说道:
“听说,淮河、黄河两地的灾情解决了。”
听闻此言的朱棣,眼角不由得抖动了几下。
“如此短暂的时间之内,便解决了如此大事?”
朱棣何尝不知道这水患的灾害?
重要的不是水患引起的伤亡。
更多的,而是在水患之后的处理。
稍有处理不好的时候,那些流民,可就会引发大祸!
但现在,居然这么短的时间就解决了。
这简直听起来,就好似天方夜谭一般。
不可思议。
“我这父皇,手段可真是厉害啊!”
朱棣眯起双眼,不由得感叹道。
可,姚广孝却是笑着摇头:
“燕王殿下,此事,非当今圣上解决的。”
可谓一时激起千层浪。
姚广孝的话,更是让朱棣愣在原地,满脸的疑惑。
不是父皇?
“朝堂之内,谁还有这么大的本事!”
他想了不少的人,诸如詹徽、傅友文,甚至于是儒生刘三吾、齐泰等人,都想过了。
可,姚广孝在听到了他的猜测之后。
只是接连摇头。
“你这老和尚,就喜欢卖关子!”
朱棣颇为无奈的摇头说道。
此刻姚广孝不由得感叹一声,随之略有深意的说道:
“此事,是皇三孙朱允熥解决的。”
朱棣听后,更是满脸的震惊之色。
“他?!”
印象之中的朱允熥,在朱棣的脑子里面,只不过是个话语不多的孩子。
可,怎么就有如此本事!?
“还有,那朱允炆,如今成了淮王了。”
姚广孝的话语略带几分玩味的笑意。
这让朱棣更加狐疑。
淮王....
这可比他这燕王要厉害不少。
“这又是为何?”略带忿忿不平之意的朱棣更是询问道。
随后,姚广孝便将朱允炆跪求智弘大师的事情,一一说了出来。
“如此手段表达孝心,并不能改变朱允炆那懦弱的本性。”
朱棣轻笑一声,话语中更是带着几分不屑。
可很快,喜欢卖关子的姚广孝便接着说道:
“可我们圣上,却又封了朱允熥为吴王呢。”
这下朱棣却是绷不住了。
手中的朴刀,更是一下子掉在地上。
咣当一声,虽然不大,却好似一声惊雷一般,让朱棣愣在了原地。
吴王...
朱棣都差点跳脚了!
这吴王代表什么,他可是心知肚明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