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陈友谅未走先不安!(3更求收藏鲜花)(1 / 1)
“就在这里?”
宋濂看陈恪在对面蒲团坐下,愣怔一下,指了指庄严的佛像,故意问道。
哈哈……
陈恪知道宋濂想表达什么。
他挥着手,爽朗大笑,豪迈道:“宋先生可能不晓得,我们劳动者先锋队员首先是无神论者。”
“我们的革命理念中认为。”
“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美好的生活,也只能由劳动人民亲手创造。”
“这个菩萨,那个佛陀,不可能创造美好生活。”
“寄希望于菩萨、佛陀,那是唯心、唯神的幻想主义。”
陈恪看着宋濂,抬手指了指金装佛像,开怀笑道:“坦荡磊落、实事求是、客观诚实是劳动者革命,对先锋队员最基本的要求。”
“所以我们也不怕举头三尺有神明。”
“若是举头三尺真有神明,那倒更好喽,就让这些神明,和劳动人民,一起监督我们劳动者先锋队。”
“我们不怕有人盯着。”
“相反,我更担心,将来我们的劳动者革命成功,建立起了一个光明新秩序后。”
“广大劳动者,能否真正有能力,履行对先锋队员的监督作用。”
“对宋先生,我们也有此意。”
“我们不奢望,宋先生如此高才大德,能与我们一起冒着杀头的风险,把这场革命进行到底。”
“但我们欢迎,像宋先生这样的高才大德,旁观监督我们。”
宋濂的名声,他当然知道了。
算得上是,明初朱元璋集团中,少有真正品行高洁的大儒了。
只是可惜,家天下这种环境中。
越是有能力,越是影响力大的人。
往往结局都不会太好。
何况宋濂这种,敢硬顶死谏老朱的人呢。
即便是现在,宋濂的名声也十分大。
至少他们当中,除了朱重八等人外,几乎都听说过宋濂的大名。
宋濂因学问、品行显学于世。
直接被元顺帝征辟为翰林。
宋濂坚辞不受。
至于为什么又忽然前往凤阳,担任一地县令。
这些内幕,他们就不清楚了。
“监督?”宋濂嘲讽反问。
虽然陈恪说的很多话,他都听的云遮雾绕。
毕竟陈恪没有对宋濂,阐述整个劳动者革命的理念。
但对于劳动者监督朝廷、官府。
监督陈恪。
宋濂是一万个不相信!
此刻,陈恪在他的印象中,甚至都变成了一个惯会花言巧语的野心家。
刘伯温最了解宋濂现在的心思。
最早时,他听到陈恪那些理论,也是完全不相信。
认为陈恪所说的那一套,不过是为了蛊惑更多人。
当他成功的那一天。
其必然食言而肥!
不过这段时间,通过观察陈恪的种种言行,他逐渐开始相信陈恪了。
所以,主动替陈恪辩解道:“宋先生,队长所言并非蛊惑人心,妖言惑众。”
“你适才当听陈队长说过,要推翻封建权力分封这种腐朽制度。”
“劳动者先锋队,是一支以崇高理念团结在一起的,劳动者革命队伍。”
“代表的是天下,最广泛的劳动者。”
“劳动者先锋队的传承,不是队长一家的家天下。”
“而是禅让制。”
禅让制!
这三个字,可是着实把宋濂惊了一跳。
诧异、审视着陈恪。
禅让制?
真有人能克服权力的诱惑?
虽说读书人,其实内心中,都特别羡慕尧舜禹贤者居天下,良臣辅之的格局。
但其实,凡是对那些古籍有足够钻研的人。
都清楚。
尧舜禹的禅让中,绝对没有文字记录中,那么美好!
更何况,在家天下传承制度,已经被人习以为常接受的环境中。
真有人能抗拒这种诱惑?
“就算我相信陈先生有这种高尚品德,但陈先生认为,你之后的人,真的能坚持你设计的这种制度吗?”
宋濂连连摇头,看了眼陈恪身边的这些人。
别说后来人了。
恐怕这个理想主义青年人身边这些人,也不会那么安分守己。
他很不看好的说道:“在我看来,现在的天下,早已没有了继续推行禅让制的土壤了。”
听闻后,陈恪笑了。
他自信挥手说道:“我认为恰恰相反,历经千年之久的家天下,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壤,早已十分适合,劳动者先锋队这种制度扎根、生存、壮大了!”
“人口壮大到这种地步,以土地为代表的,这种用来生产创造财富的原始资源私有,造成了无法兼顾广大劳动者群体的凄惨现状。”
“而封建权力分封,使本就紧缺的,以土地为代表的原始生产资源,不断向极少数权力分封者集中。”
“进而发展为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最终发展为王朝兴替。”
“每一次王朝兴替,都会进行自然生产资源的重新分配,以及大量人口死亡,使尖锐的人口与土地矛盾,得以暂时按下。”
“但还会存在,百姓兴亡皆苦的景象。”
“百姓兴亡皆苦、王朝兴替,就证明了,家天下封建权利分封,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环境。”
“所以,想要彻底终结‘兴亡百姓皆苦’、‘王朝兴替’的悖论,就必须要结束封建权力分封。”
“我们劳动者先锋队,首先控制一切自然生产资源的所有权,设计一种全新的、公平的、能覆盖所有真正劳动者的资源分配形式。”
“通过全新的资源分配方式,撬动整个旧有生产秩序,重新调整。”
“所谓的生产秩序,就是人在生产创造财富中,相互协同的一种关系。”
“就比如,我们把原本每家每户,零散分散的耕地,进行再分配,使每家每户可以集中在一块田中劳作。”
“别小看这看似无关紧要,小小的改动,这个改动,会使劳动者节约很多生产成本。”
“也才能集中建设农田水利。”
“现在田里的庄稼、养殖场的情况,就是生产资源重新分配,引发生产秩序调整,创造出巨大产出价值最好的明证!”
“这种创造出巨大物质产出价值的能力,就是生产能力。”
……
陈恪详细的解释了生产秩序、生产能力、生产资源的概念,及三者的相互关系。
生产资源的分配形式,可以撬动生产秩序的改变。
生产秩序和生产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以锄头、镰刀等为代表的劳动工具水平高低,是衡量生产能力大小的主要尺度。
这回就是刘伯温等人,也听呆了。
这些东西,陈恪还未对他们阐述过。
陈友谅听的,心中更是懊悔、不安。
果然如他的判断。
陈恪脑袋里,还装着很多骇人的东西。
看着陈恪还在滔滔不绝的阐述着,他对离开的决定,就更加后悔。
对前途更加不安了。
……
ps:新书求收藏鲜花评价票月票评论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