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陈友谅拉拢朱元璋(1更求收藏鲜花)(1 / 1)
最终,众人又返回草庐。
陈恪看着齐刷刷举起的手。
点了点头,郑重道:“既然大家都同意控制凤阳新任县令,由我们劳动者先锋队取而代之,那么决议就此通过。
话罢,陈恪看向楚镇周。
楚镇周迅速将每个人的发言,以及这个决策记录下来。
众人瞧着楚镇周这半大孩子,都觉得有些酸溜溜的。
楚镇周现在任劳动者先锋队第一记录员。
当初陈恪让大家自荐、或者推荐认可的记录员时。
就讲的很清楚。
劳动者先锋队各级记录员,主要职责是会议记录、会后总结决策,形成规范的条陈,以便保存、查阅。
当时大家都把记录员当做是幕僚师爷,刀笔吏之类的。
内心,很抵触、很轻视这个职务。
所以大家推来辞去,谁都不愿干。
陈恪甚至对他们这种行为,很恼火,进行了严厉批评,说什么劳动不分高低贵贱。
饶是如此,有些人是实在不适合这个职务。
能做的,也依旧不愿做。
最后大家不约而同的把这事,推给了半大孩子的楚镇周。
没办法,这半大孩子好欺负嘛。
还没学会成年人的拒绝艺术。
大家一致推举。
这孩子就忐忑的接受了。
可很快他们中有些人就后悔了。
因为他们发现,这个要求有速记能力的记录员,并非他们认为的刀笔吏!
在劳动者先锋队,除了陈恪这个队长外。
记录员,在队内排序中,隐隐有第二人的味道。
队长负总责,先天就有插手全面决策执行的权力,且不论。
记录员会议期间,记录每个人的发言内容。
会后负责对决策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一定程度,是除了队长之外,对全面决策最了解的人。
这是其一。
其二,劳动者先锋队内部,虽然现在分工还不十分明显。
主要是,大家真正下决心,加入劳动者先锋队的,没有几个人。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他们是陈恪,也不可能给他们进行明确分工。
但未来队内分工,就一定会是必然。
陈恪现在布置任务,已经根据各自的优点、特长进行相应安排。
那么,未来队内的某些会议,必定不会是这种全都到齐的形式。
条件也不容许,事事都得等所有人到齐再进行决策。
特定事情的会议,必定只是召集涉及这些事情的有关责任人进行讨论、决策。
而记录员却与负总责的队长一样,必须出席每一次的会议。
从这种形式上,也可看出,记录员在未来,必定是队内的第二人。
如果按照现存,他们熟悉的。
也就是陈恪口中,极为反感的封建权力分封那一套。
没有实权的记录员的确就是个幕僚、刀笔吏。
可劳动者先锋队搞得不是封建权力分封。
每一个人都有一票决定权。
而在每个会议,都会出席的记录员,在每个会议中都有宝贵的一票权。
这种投票权的范围,就是权力的使用范围。
就决定了队内排序!
可他们即便酸溜溜的,也怨不得人。
毕竟无论是不搞权力分封,还是劳动不分高低贵贱这些话,这几个月内,这些话都是陈恪老生常谈的。
并且记录员的职权范围,陈恪在提议选记录员时,也解释的很清楚。
总不能让陈恪直接说,记录员是队内第二人吧?
这与陈恪总提的劳动不分高低贵贱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言行。
是他们自己,深受封建权力分封那一套影响。
也是他们自己强塞硬推给楚镇周这个还没学会如何拒绝,好欺负的半大孩子。
“那好,下面我们就决策表决,由谁出任凤阳县县令。”陈恪对一些人的小心思很清楚。
不过他倒也没在意。
这些人,某种程度,只是认可了劳动者革命。
却并非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先锋队员。
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先锋队员,他们还需要痛苦的改造。
扫除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权力分封、在实践劳动中,经历痛苦的蜕变,完成一个劳动者自我改造。
产生真正的劳动者觉悟。
这才有成为先锋队员的基础条件。
“首先,我要声明,我要留在村社中,带领先锋队继续推进村社分田、农田水利建设、让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农场,遍布凤阳大大小小的村社。”
“而去凤阳县府的,除了县令、县尉这些固定人选,其他人也都要不定期进行轮调。”
“未来的凤阳县,也绝非县令单独行事。”
“凤阳县要置于先锋队的指导下。”
“大家都提一提自己认可的人选,也可毛遂自荐,首先我推荐郑士元。”
“我推荐他的理由是,郑士元是读书人,曾与元庭的官僚,有过密切的交集,他很了解官僚那一套。”
原本有些跃跃欲试的陈友谅、朱重八听陈恪推荐郑士元。
并且理由的确很中肯。
心中忍不住有些失望。
“我想留在村社,继续参加劳动。”一直发言不积极的常遇春,这次反倒在陈恪后,第一个表态。
“我也不愿去凤阳县,并且我同意陈先生的提议,士元担任凤阳县令。”沈万三紧接着发言。
刘伯温看着二人,不由一笑。
他早判断,他之后,若说他们中。
谁会第二个承认陈恪为队长,加入劳动者先锋队。
必然是常遇春或沈万三。
常遇春对陈恪这一套劳动者革命理念很感兴趣。
可他对读书人不知为何,很抵触,戒备心很大。
常遇春肯定要留下来,进一步观察,陈恪是否是个言行合一的人。
是否真的如他所说,进行一场,真正的劳动者革命!
至于沈万三则更简单。
留在陈恪身边,他才能观察并亲自参与建设他所向往的大工业化生产模式。
这才是沈万三的梦想。
“我同意士元出任凤阳县令。”刘伯温举手表态。
“我也赞同。”陈友谅虽心有不甘,可看着表决的态势,他就知道,众人不可能推荐他。
他自荐,也得不到众人的支持。
“并且,我觉得,朱重八适合出任县尉,朱重八是凤阳本地人,他担任县尉,更有利于帮助士元熟悉凤阳。”
陈友谅瞧着朱重八一脸惊讶、感激的看向他。
心中不由颇为得意。
既然当不了县令。
他也绝不愿屈居郑士元之下,当个县尉。
他已经从这次表决中,意识到,自己在这个团体中的人缘太差了。
朱重八能影响徐达。
在这个小组中,就有两票的权力。
所以他趁机把瞧不上的县尉,扔给朱重八,投其所好。
反正他的推荐理由也十分合适。
刘伯温却注意到,陈恪听闻陈友谅推荐朱重八,眉头微不可察皱了皱……
ps:新书求收藏鲜花月票评价票评论支持。
↑返回顶部↑